本文作者收藏的《关羽》局部一
本文作者收藏的《关羽》局部二
本文作者收藏的《木兰画史》局部
本文作者收藏的《十五贯》局部
本文作者收藏的《四进士》局部
本文作者收藏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局部
我是画传统连环画和卡通漫画的美术爱好者,尤其喜欢画连环画,已有多部作品出版,受到收藏爱好者和业内权威好评。我能走上美术创作之路与年画有关:我小时候就喜欢吉祥喜庆、丰富多彩的年画,尤其喜欢古典题材的年画,对其特别痴迷。自上世纪80年代扎根于我心中的年画情怀,延续至今。
儿时临摹邻家墙上年画
小时候,我家住农村,那时一进入农历腊月,街里百货商店就挂出了各种题材的年画。放寒假前,每天午休我都跑到百货商店,仰脖儿聚精会神地观看年画,许久才离开。
临近春节,爸爸才会买回几幅古典题材年画。我就把年画摆在炕上细心观看,然后迫不及待地放桌子、铺纸,拿起铅笔照着画。那时冬天屋里特别冷,冻脚冻手,我还是常常画到深夜。昏黄的灯光下,看着一幅幅年画,我的思绪也进入年画的情节里,仿佛置身古代情境中,那种感觉特别美好。
爸爸终归仅买几幅年画,不能满足我的愿望。有时候我就到邻居家和同学家临摹年画。现在每逢回老家,长辈们依然能说出些我小时候去他们家临摹年画的事儿呢。
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去邻居赵二哥家临摹年画《霍元甲》。赵二哥新买的《霍元甲》已经贴在墙上了,听说我要临摹年画,他热情支持,急忙摆好桌子。我画了一会儿,同族的一位爷爷去他家串门,站在一旁看了看,说:“画这干啥?都白瞎纸了!”这位爷爷如今已是94岁高龄了。近几年,我每次回老家都去看望这位爷爷。有时,他还问我:“还画画呢?”又说:“终于吃这碗饭儿了。”
那年春天,我早上去同村张大娘家临摹年画《八仙过海》,直至中午。记不清她家人为何打架了,我有点儿害怕,拿起没画完的画纸就跑,却把橡皮落她家了。如今,张大娘还记得这件事儿呢。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春节前后,百货商店开始卖塑料年画,再也没有见到那种纸制的年画了,我很是失望。各家老房子曾经贴过的年画也早已被层层报纸糊在墙里了,有的人家老房子也已经拆掉了。
记得那年夏天,邻居赵二哥家的老房子也拆了,只有一堆堆土坯、破木头和乱草堆在那里。有一天下大雨,我放学去他家玩儿,竟然发现一面躺着的残墙上层层报纸被大雨浇掉,露出了一幅年画的局部——正是我记忆里特别喜欢的年画《杨家将》!等到天晴之后,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揭了下来。虽然它残破不全,我还是欣喜若狂地带回家,保存至今。
求学选择了美术专业
儿时的情怀往往会根植于一个人的一生里。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寻找着年画。一次偶然,在一个古玩市场见到了几幅当年出版的年画,我才知道年画早已走入了收藏的行列。我特别兴奋,不讲价格买了下来。
也许是从小就喜欢临摹年画的原因,我后来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1995年考入了吉林艺术学院,学习美术专业;毕业后在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和插画工作。随着美术专业水平的提高,我对年画的鉴赏水平提高了,对年画的收藏标准也提高了。因此,我近些年一直收藏年画精品。
世上确有“有心人”。有些人收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甚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年画,都保存完好,没有褪色,至今依然如新的一般。当然,价格也从当年的每幅一毛多钱,变成了几百元、几千元以至上万元了。
2005年10月,我得到信息:海城有一位年画藏家,藏品和经验丰富。几经周折,我和这位藏家电话联系,得到答复:可以让我看看藏品,但不转让。我还是兴高采烈地踏上前往海城的列车,找到了那位“海城藏家”。这一次真是开眼了——他收藏的年画多数是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文革”前)出版的精品,都是我没有见过的。年画收藏者通常将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文革”前)出版的年画称“老版年画”;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版的年画称“新版年画”。由于多种原因,“新版年画”无论绘画水平,还是印刷质量都远不及“老版年画”。当然,它们的价格也是相差很大。因为年画是消耗品,又时间久远,现在存世量特别少,尤其“老版年画”更少。
“海城藏家”向我介绍了许多收藏年画的知识、经验以及绘年画的名家,他重点提到了刘旦宅、王弘力、刘继卣、金雪尘、吴少云、周柏生等。
此后的几年间,我又多次专程去海城拜访 “海城藏家”。几乎都是白天工作一天,傍晚登上赴海城的列车,到达海城都是凌晨三点多,我就在车站候车室坐等天亮再去他家。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看我这样执着很受感动,每次都转让我两三幅年画。
上网淘得多幅年画精品
2009年,我得知有年画藏家专门通过网络交流年画藏品,我也开始注册上网选购年画了。
初涉“网购”时,我在“网络论坛”看到一条信息:一位江苏连云港的藏家出让四幅“老版年画”,都是精品。其中有金雪尘绘《盗御马》、张瑞恒绘《青梅煮酒论英雄》。从他网上传的图片看,品相非常好,共计八千元,价格也很合理。但是,这位卖家是会员不是店主,交易有风险,不受网站保护。我实在太喜欢了,就按卖家提供的账号汇了款。当时家人都极力反对,但我宁可失去八千元,也不想失去这次机会。如我所愿,几天后四幅“老版年画”真的寄到了。
还有一次,我也是在网上看到信息:河南郑州有卖家出售六套 “老版年画” 四条屏,其中有《武松打虎》《木兰从军》《玉堂春》《牛郎织女》,是我喜爱的年画。看图片也都是精品,六套年画共三万元,卖家也是会员不是店主。我为此在农历正月十六,特意去河南郑州找到卖家,实物真如卖家所说,品相都很好,顺利成交了。
近些年,我在网上结识了许多收藏年画的朋友,通过与他们交往购得多幅年画精品。
至今,我累计收藏了年画精品上百幅。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有几十幅,包括对开年画:吴少云绘《文君当垆》、杨俊生绘《水浒一百零八将》、金雪尘绘《四进士》《木兰画史》、蔡鹤汀绘《桃园借水》;四条屏年画:张碧悟和孙志殷绘《十五贯》、刘旦宅绘《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等稀有品。现在常常在工作之余拿出来欣赏,感觉心情十分愉快。
我认为,年画就像历史的落叶一样是有价值的,它不仅有欣赏价值,也有研究价值,对美术爱好者更具有参考和学习价值。收藏年画,就是收藏文化,积累财富。
现在,我创作的美术作品,包括连环画,无论构图还是设色都有年画的因素。年画,是很多爱好者的乐趣所在,更是我的乐趣所在。
(本文作者为著名连环画家,主要绘画出版连环画作品有《封神演义》分册《纣王自焚》《杨任下山》《十绝阵》《绝龙岭》等,另绘画出版了《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哪吒闹海》《封神演义》等几十部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