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石雕刻《雾凇人家》
长白石雕刻《参娃》
长白石雕刻《李广》
长白石雕刻《李广》局部
长白石因产于吉林省长白县马鹿沟一带而得名。它的主要成分为叶蜡石、地开石。该石细腻致密,温润洁净,坚而不顽;颜色有白、灰白、黑、灰黄巧色等,以灰白居多。硬度约为莫氏2.2度至3度,适宜工艺雕刻和印章篆刻。
客观地说,长白石储量大,开采出的大块石多;然而“巧色”不如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丰富多彩,透明度和温润度也不如“四大印石”。近年来,由于“四大印石”资源匮乏、价格暴涨,长白石受关注度提高。在白山、长春等地,众多雕刻者以长白石为原料雕刻作品。但是,在市场上能见到的长白石雕刻作品中,大多数摹仿寿山石和青田石雕刻,少见有特色的作品。
有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认为,如果长白石雕刻一味摹仿寿山石和青田石雕刻,照葫芦画瓢,成不了气候。长白石雕刻应扬长避短,独辟蹊径。
途径一:用长白石雕刻长白山冰雪等风景题材
长白山冰雪是长白山典型景观。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长春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杨廷华认为,选用白色长白石能将长白山冰雪的洁净、晶莹和厚重体现出来,用长白石雕刻表现长白山冰雪非常便利。长白山冰雪雕刻表现的范围非常广,如长白山的雪域风光、三江(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流域雪景、松花湖冰雪风光等。充分利用白色长白石雕刻冰雪作品,形成长白山冰雪雕刻系列,是独创之路。
杨廷华已经用长白石雕刻出《长白人家》、《雾凇人家》等表现长白山冰雪题材的作品。其中,《雾凇人家》是以高浮雕、透雕形式精雕细刻几株松树,琼枝玉叶——树冠凝结雾凇;松林中隐藏一座农舍,炊烟袅袅;近处冰封的小河与岸边积雪都极力渲染冰雪的气氛。《雾凇人家》为国内首件表现吉林雾凇的长白石雕刻。用长白石雕刻其它长白山风景,杨廷华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他创作的《长白四景》获2012年吉林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协会“百花杯”金奖。《长白四景》包括《林海耸翠》、《空谷鹿鸣》、《天池灵境》及《山居烟袅》。
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长春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贾杰擅长用长白石方章组合“薄意雕”长白山风景作品。其作品十方章组合《大美长白山》,采用十方高22.5厘米、宽4厘米的白有“巧色”的长白石方章排列组合,“薄意雕”长白山风景,共有54种图案。今年6月,《大美长白山》参加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2012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获铜奖。
途径二:用长白石雕刻长白山风俗特产题材
长白山区各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风俗。这里有珍贵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如海东青(鹰类)、梅花鹿、野鸡、东北虎、岳桦林、人参等。
贾杰认为,这些都是长白石雕刻的好题材。他用长白石“薄意雕”的《参娃》,很受收藏者喜爱。他的创作经验是,将长白山野生动物和植物放在特殊环境下雕刻。
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白山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王守权将浓郁的长白山风土人情,融入长白石雕刻作品中,作品淳朴自然,寓意深刻。他用长白石雕刻的《母子情》,圆雕长白山母熊和幼子嬉闹情景,富于情趣。《母子情》获2009年首届吉林省工艺美术“百花杯”银奖。
途径三:用长白石雕刻长白山文化题材
有研究者认为:长白山文化源远流长,有鲜明的东北区域文化特色。目前,已经收集到的记载、描写长白山文化的文献典籍、诗词歌赋非常丰富。长白石雕刻融入长白山文化内涵,是提升其文化价值的途径之一。
在这方面,杨廷华等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杨廷华主要雕刻长白山区典型风景,在作品空白处微刻历代名家描写长白山的诗词歌赋。其长白石雕刻《长白雄风》、《咏岳桦》、《长白山天池》等作品获得广泛好评。
途径四:用长白石雕刻大型粗犷风格作品
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彭沛也是一位长白石的热心推介者。他认为,长白石量大,块大,能雕刻大型作品,方章也能制成大块的,用其它石种不会这么做。若雕刻人物,能达到粗犷大气的效果。
彭沛以长白石为原料,先后创作出长白石雕刻《达摩》、《老子》、《李广》等人物作品。其中,《达摩》获得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好评,《老子》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获铜奖,《李广》获2012年吉林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协会“百花杯”金奖。
彭沛介绍,李广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在抵御匈奴侵扰,保障边疆和平安定中,屡建战功,匈奴闻风丧胆。唐代许多诗人留下了不少歌颂他的诗歌。彭沛用一块高45厘米黑带白花的长白石为原料创作《李广》,精雕细刻人物头部,简刻右手和宝剑,其余部分没有雕刻,有实有虚。作品表现:在一场大战取胜后,李广伫立在沙场上,雄姿巍峨,战袍沾满雪花,一手按宝剑,面部肃然,没有胜利后的微笑和骄傲。而是满目伤情和悲愤,他是在悼念阵亡的将士,还有对匈奴的愤恨。
艺术价值是长白石雕刻的重要元素。长白石雕刻应该博采众长,借鉴“四大印石”雕刻技法,及中国画写意与工笔结合技法,提升长白石雕刻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