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主编:宋大为
百工者以致用为本

松花砚制作中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郑喜燕     主流网-长春日报     2012-10-23 09:50:45

郑喜燕创作的松花石砚《小荷》

郑喜燕创作的松花石砚《听雨》获吉林省第六届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金奖

松花石砚兴盛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属于“大清国宝”,后失传二百余年。上世纪70年代末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恢复制作松花石砚。从开始几个人的研发小组到如今数以千计的生产和销售队伍,历时三十余年。并以松花石砚为基础,开发出各种工艺品,如镇纸、笔洗、茶盘、印章等文房用品和生活用品,明显提高了松花石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品位。

2000年,在第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松花石砚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砚”;2008年,“松花石砚雕刻技艺”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2月,通化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文房四宝协会命名为“中国松花石砚之乡”;近年来,在省内外举办的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松花石砚屡获殊荣。目前,松花石砚已是吉林省重要的文化产业项目。

虽然松花石产业总体发展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忽视砚的实用功能,偏离砚的基本属性。砚堂——砚的中心研墨区,砚池——用来存清水或墨汁的低洼处,是砚的两个重要特征。有的松花石砚仅有很小的砚堂,有的松花石砚的砚堂很平,没有储墨处。这是制砚者注重砚的观赏价值而忽略其实用价值。

其二、简单摹仿作品多,创新作品少见。如果在哪个展会上出现了创新作品,很快跟风般就会出现多方仿品,令创新者叫苦不迭。

其三、雕刻不精,作品粗俗。主要原因是制砚者文化水平、雕刻水平不高,用时不足。

其四、制砚者追求怪异,丢弃传统和文化。

笔者认为,在松花石砚雕刻方面,应注意几点:

第一、将砚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融为一体。

砚的雕刻,首先应该研究砚的功能。所谓“百工者以致用为本”,就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历代制砚者都是在砚的实用功能上下工夫。米芾在《砚史》中写到:“器以用为功”。

此外,砚不仅有实用功能,还要具备观赏和收藏价值。《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

随着社会的发展,收藏者对砚的观赏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砚的总体而言,很难严格区分以实用为主,还是以观赏为主。对制砚者来说,所创作的砚应是以实用为主,但同时又不失观赏性;或者说,所创作的砚,以观赏为目的,但必须具备实用功能。失去了砚的功能和特征也就无所谓砚了。

在砚的制作过程中,应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及雕刻风格,融历史、文学、绘画、书法、篆刻、雕刻于一体,融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

第二、制砚者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水平。

能创作出一方松花石砚精品,需要制砚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高超的审美能力和雕刻技艺。因此,每位松花石砚制作者,都要下功夫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利用吉林独有的松花石资源创作出更多的精品,让昔日的“大清国宝”大放异彩。

松花石砚制作者可以参加全国各地工艺品展览会,与其他砚种的制作者不断接触学习,开阔视野,大胆创新。在通化市,有多位制砚者通过外出参观学习途径成为制砚高手。

其中有制砚者杨忠东与李兆生。他们对中国传统砚式研究多年,每制一方砚不计工时,创作出一批高水平有新意的传统砚。杨忠东创作的《往事尘封砚》在2009年吉林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展上,获“百花杯”银奖;所创作的《琴囊砚》、《木榴砚》、仿清宫松花石砚深受砚界藏友好评。李兆生创作的《蘑菇砚》在2010年吉林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百花杯”大赛上获得银奖;所创作的《石渠砚》、《石榴砚》、《抄手砚》、《残碑砚》也受到藏友青睐。他们为松花石砚的发展画出精彩的一笔。

第三、借鉴外地经验,形成东北风格。

近年来,通化市制砚企业相继聘请河北、安徽、广东等地多名制砚高手到松花石砚产地当雕刻师,这使得松花石砚产品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当我们冷静下来品味外地制砚者的作品时,却发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地域、文化、石种的不同,产品缺少地域化、个性化。笔者认为,聘请外地制砚者,应把他们传承的技术、文化吸收过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松花石砚的制作者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砚雕的技法、理念,结合松花石的特点创作出具有东北风格的作品。

第四、精益求精,多出精品。

在艺术品市场上,有的一方松花石砚以七八万元成交,有的标价几百元,无人问津。这就是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不同。松花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每位制砚者都要珍惜。不能因为自已的原因,浪费这种宝贵资源。

笔者期待在省内外艺术品展上,能看到更多的松花石砚精品。

(本文作者系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声明:收藏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关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