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主编:宋大为
周国桢教授:一次又一次陶艺蜕变

张新德     主流网-长春日报     2011-08-25 10:51:02

周国桢教授

周国桢教授创作的《任重道远》

周国桢教授创作的《归鹿》

周国桢教授创作的《河马》

周国桢教授创作的《角马》

在第六届长春民博会上,设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一号馆的“桢品陶艺”,非常引人关注。这里展销中国陶艺泰斗周国桢教授创作的民博会吉祥物——《归鹿》,引来了参会者的强烈反响。近日,记者采访了周教授的女儿周芳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周教授的文章,目睹了这位为民博会“雕像”的陶艺大师几十年如一日的逐美历程。

民博会现场介绍:周国桢教授,1931年出生于湖南省安仁县。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首届(198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是将陶瓷传统工艺上升为纯艺术、是将民间艺术上升为民族艺术的开创者,是陶艺界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有喜啦》在2008年嘉德拍卖成交价为25.76万元;作品《河马》在2010年保利拍卖成交价为56万元。作品《大猴王》在2011年保利拍卖成交价为95万元。

周国桢教授的第二个研究生李见深在《自我意识的又一次觉醒》中指出:艺术家总是带着苦恼在依恋“过去”和摆脱“过去”的双向矛盾中作出选择。选择的结果将关系到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和艺术家本人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周国桢教授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陶艺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蜕变,并不断深化自我意识,拓展自我天地,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才能和毅力。正因为如此,周国桢教授的作品总能够展现持续不息的内在生命力而令人激动不已”。

一般将周国桢教授的创作生涯分为四个时期,即“朦胧时期”、“唯美时期”、“古风时期”和“新表现时期”。这四个时期,始终贯穿一条线:即周国桢教授用自己的感情来认识、描写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的感受。他全部创作过程是对自身的感情世界和生命价值的不同层次的体验过程。

“朦胧时期”(1954年-1959年):

1954年,周国桢教授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时,放弃难得的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投奔神往已久的瓷都——景德镇,开始探索泥土与火焰的艺术,并很快将目光聚焦在现实生活,将现实生活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开辟了一条现实主义道路。这一时期,他作品偏写实并有饱满的体积感,赋予作品以恬淡,娴雅的审美趣味。如作品《弹弓手》、《迎春》、《好阿姨》等。

“唯美时期”(1960年-1981年):

这一时期,周国桢教授运用景德镇一向用于器皿的丰富多彩的高温颜色釉来装饰不同的动物,同时在造型上有所突破,创作了一批手法简练、高度概括、高度统一的作品,使主题、造型、色釉珠联璧合。作品有《独立》、《母子羊》、《西班牙舞》等。

在此期间,长时间到上海动物园写生、观察动物习性。他在上海动物园看到犀牛像身穿盔甲的古代武士,筋疲力尽地卧躺在地,产生联想,于1980年创作了《疲倦的武士》。作品为一只双角犀牛,用仿古釉装饰,全身土黄,又泛灰泛绿,它伏躺地上,嘴吧紧贴地面好似累得浑身乏力。鼻孔大张,像是气喘吁吁。但是它的双眼半开半闭,十分警惕地注视周围,似乎随时可以跃起身来。它静中有动,困兽犹斗的形象历历在目。

“古风时期”(1982年-1987年):

1982年8月,周国桢教授带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班学生赴西北考察古代雕刻艺术。当他到了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看到气势雄浑的汉代石刻,心灵受到震撼。他深深地思索:审美体验的本质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它是沟通创作形式主题、表现形式主题、接受形式主题的心里桥梁。一个艺术家必须对表现对象的神性有感悟和透彻的理解。由此,他更自觉追求东方远古艺术富有意象韵律的生命力,把从汉唐艺术中感受到的“力度”、“博大”,化为“动物世界”“力”的语汇。这一时期创作有《叶落归根》、《牛脾气》、《金丝猴》等。

“新表现时期”(1988年至今):

泥条盘筑成型是中国最原始的制作大缸成型手段。大约是八千多年前,即新石器时代尚未发明慢轮工艺之前,就有了这种成型方法。

1988年,周国桢教授在考察中,看见老陶工采用泥条盘筑工艺制作大缸:先将泥搓成泥条,然后牵拉着粗长的泥条,跟着成型的泥缸盘旋,完成泥缸整体造型后待到一定的干度再对内外壁不停地拍打。这种古老的工艺能否产生艺术价值呢?周国桢教授尝试发掘泥条盘筑工艺的潜在表现力——运用它创作动物雕塑作品。于是,《斑马》、《犀牛》、《怒吼的非洲》等泥条盘筑作品问世。周国桢教授总结:“泥条盘筑陶艺显著直观的特征就是回归丰富的自然本色和质朴的自然气度”。

接着,周国桢教授又借鉴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观看的广东老艺人制作人物采用的三国时代流传下来的泥饼成型法,用泥饼成型工艺制作《羚羊》、《呐喊》、《静观》、《河马》等作品。

《静观》是周国桢教授泥饼成型得意之作。猫头鹰俗称“田园卫士”,它是夜间除害的高手,它正张开双眼等候鼠类等坏物的出现,一副毫不懈怠、百倍警惕的神态。

《河马》也是泥饼成型的成功之作。河马脸部用两块厚厚的泥片装饰,坚如盾牌,颈部用两条轮廓线条表现皮肤褶皱,身体用影青釉装饰,背部以铁红釉点缀,显露刚毅气质。头部夸张,展示庄重大气,憨态可掬的艺术感。

王朝闻评价:周国桢教授许多出色的作品例如《疲倦的武士》、《雪豹》、《一场惊梦》、《今天我生日》,“有一种 ‘大巧若拙’的美,也是构思巧妙却又不显得人工气十足,仿佛自然而然地记录其所见的好作品。”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艺家李菊生撰文评价:“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周国桢动物雕塑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五光十色的颜色釉不见了,代之以粗质厚重的陶泥,那粗糙幽深的泥板和粗细长短、色泽深浅不一的泥条盘筑,体现着纯真、朴素、原始和古拙之美。”“周国桢一直在寻觅陶艺回归泥土本色的创作手段,梦想通过手在泥土上的运动痕迹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泥板成型和泥条盘筑,正是手与泥在运动中的对话,那生动的肌理也正是人性在温馨的泥土中的凝固。”

半个多世纪,一次又一次艺术蜕变,“周国桢教授的陶瓷动物雕塑,从五彩斑谰的颜色釉中走过来,走向厚重,走向粗犷。周国桢教授曾在国内外举办十余次个人作品展,被多家国际名人中心列为“世界名人”,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于1992年授予其“世纪勋章”。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湖南历史博物馆及海内外多位收藏家收藏其作品。

声明:收藏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关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