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文博会期间,来自浙江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的仿南宋官窑瓷器特别耀眼。南宋官窑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郦越宁向记者展示出土的南宋官窑残片和仿南宋官窑残片,两者“薄胎厚釉”特点令人惊讶。
在文博会现场,郦越宁介绍,宋代(960-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期,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达到陶瓷艺术高峰。南宋(1127-1280年)建都临安(现今杭州),在凤凰山上建起官窑。从当地所取的瓷土,也叫紫金土,杭州独有。用它做出的青瓷,青色格外深沉。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的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发现南宋官窑“郊坛下窑”窑址。
郦越宁(右)在向参观者介绍情况
1976年,杭州瓷厂承担了研制仿南宋官窑任务。北京故宫专家冯先铭、轻工业部总工程师李国桢等专家参加了仿制工作。1978年,仿南宋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
1990年,时任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副所长郦越宁接过老厂长给的南宋官窑残片,在放大镜下发现是两三毫米的薄胎挂几层釉。研究表明:南宋官窑从先期到后期依次呈现“厚胎薄釉”、“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而薄胎厚釉体现南宋官窑的工艺精华。原来的仿南宋官窑产品都是厚胎薄釉,就是中间的胎比较厚,产品只上一次釉。郦越宁感到,已仿制的作品与最精美的南宋官窑有差距,真正的精华没有体现出来。
仿南宋官窑玉璧洗
怎样制成两三毫米、局部甚至一毫米厚的瓷胎?并在烧制过程中不变形?两三毫米的厚釉,如何挂上胎?多层釉又是如何破解缩釉、跳釉等技术难题?2001年7月,郦越宁带领团队开始攻关。历时八年,经过3000多次的试验,至2009年8月,一只漂亮的薄胎厚釉仿南宋官窑碗终于出炉——标志仿南宋厚胎薄釉官窑研发成功,使南宋官窑最精粹的制作工艺得到真正的恢复,填补了国内的空白。郦越宁当时感觉:“世界上最美丽的谜团,由我们攻破了。”2009年末,仿南宋官窑作品参加上海仿古工艺品博览会获得中国文物学会专家高度评价。
仿南宋官窑八方八梭壶
郦越宁介绍,他们采用多次上釉的工艺,即先在温度8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窑内“素烧”瓷胎,以提高瓷胎强度;然后上釉一次,素烧一次;再上釉,再进行“釉烧”----在温度1300摄氏度窑内烧制。用这种工序烧造出来的瓷器,再现了南宋官窑“薄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片,温润如玉”的特征。郦越宁仿制出南宋官窑“八棱穿带扁壶”、“穿带壶”、“中梅瓶”、“海棠式贯耳瓶”、“八方八棱壶”、“葵瓣洗”等。
仿南宋官窑八梭穿带扁壶
除仿南宋薄胎厚釉官窑,郦越宁还研制出仿南宋冰裂纹和米色釉官窑,以及仿南宋官窑工艺造型创新作品。郦越宁研制仿南宋官窑和造型创新部分作品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一件仿南宋官窑工艺造型创新作品《大吉尊》被杭州一位收藏家收藏,成交价5万元。
至7月5日上午,南宋官窑研究所在这届文博会共售出仿南宋官窑小碗、胆瓶、梅花碗、小香炉等共计30余件。
(相关资料:在1989年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为11厘米的南宋官窑葵瓣洗以2200万元港币成交,创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