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展和新近闭幕的第五届民博会集中展示了本省及全国各地工艺美术的精萃,琳琅满目,让人们为中国工艺美术界精品迭出的气象所兴奋。而在两个展会展出的长白石雕刻更是佳作云集,显示吉林工艺美术人对长白石的钟爱和挚情。同时,一些业内人士对长白石今后的利用和发展,以及目前存在的弊端也作了一些思考,笔者略加综述,以期抛砖引玉。
长白石逐渐受到玩石者的青睐
长白石因产于吉林省长白县马鹿沟而得名,是继中国四大印石之后新兴石种,与其它印石统称为叶腊石、地开石。因其摩氏硬度在2.5度左右,密度在3以下,适于奏刀,并适于包括微刻在内的各种技法。难得长白府首任知府张凤台对长白石的开发也饱含希冀:“岂数千百年山川之蕴蓄,天地之精华,必待人而发耶。”说明在晚清时,已发现长白石质地细腻,柔润洁净,纹理致密,光泽晶莹,是适于雕刻之材。
长白石在开采之初,四大印石中除田黄、鸡血之外的多类花色品种,诸如灯光冻、蓝冻、芙蓉、红花、黄花均有出产。近几年来,四大名印石因过量采掘,精品石与日俱减,而价格却一路攀升。这使原本并不见经传的长白石逐渐受到玩石者的青睐并逐渐步入大雅之堂。
长白石雕刻在各种展会上崭露头角
许多玩家、藏家开始关注长白石,艺术家们也开始用长白石雕刻出各种雕件、印章及实用品,使长白石雕刻在各种艺术大展、博览会上崭露头角,屡获殊荣。
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石雕艺术家彭沛擅长雕刻花鸟虫鱼,尤以雕刻人物见长。近几年,他专注雕刻长白石,已有几件精品问世,近期雕刻的人物作品《道》就是难得的精品。《道》力图展示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老子表情凝重、神采飘逸、手势与面部神态呼应,灵动而寓于沉稳。雕刻采用了国画中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人物面部雕刻细腻周到,而其余部分则随势而动、豪放粗犷。这件作品用白色长白石而作,虽无些许巧色,但却把老子脱俗的境界表现出来。《道》获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展金奖。在第五届民博会上,《道》吸引众多专业人士关注,获得2009“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
笔者曾利用长白石创作出《长白雄风》、《长白山诗文选》、《岳桦•生命之树》等作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近,笔者也尝试用长白石雕刻冰雪题材的作品,因为长白石以白色居多,无须巧色即能把本土冰雪世界的冷峻、晶莹体现出来。在雕刻技法上力图采用国画中大写意的手法,使画面更显朦胧苍茫,尽显北方世界的冰天雪韵。笔者刚刚完成的石刻小品《长白人家》在第五届民博会展出,受到媒体及赏石者的好评。
在首届吉林工艺美术大展上,有二十多家长白石雕刻展位,所展出的作品风格各异,色彩斑斓,多件作品荣获殊荣。有的长白石巧色丰富,艺术家们即充分利用色彩优势,雕刻花鸟虫鱼,地方风物;有的长白石以白色居多,艺术家们便以巧补拙、以长白山区域文化为主题,增强文化内涵;有的艺术家在技法上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推出有新意之作。
在第五届民博会上,除《道》之外,还有几件长白石雕刻作品分别获得2009“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和优秀奖。
长白石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弊端
长白石目前虽然在许多公众场合中露面,商业前景也逐渐看好,但笔者认为,长白石的发展过程中也尚有一些弊端值得长白石的玩家、商家关注。
一是长白石知名度不高。一件新兴事物的开发与发展与人们的关注程度有极大的关联。寿山石“发明于元明之间”,巴林石最近的开发也有百年历史。而长白石的开发利用也就是近几年的事。由于长白石的知名度不高,在许多展评会上,人们热衷欣赏四大名石,长白石往往被冷落。
二是长白石色彩单调。长白石尽管在历史上曾出产过许多巧色灿烂的好石头,但是近几年开采出的长白石大多以白色为主,有时开采出灰、黄巧色,红花、黄花少见,时而也有见墨色,但都是质地松脆、干裂,不易成型。
三是透明度差。近几年开采出的长白石大多无冻或少有好冻石,品相不理想。
四是长白石雕刻群体仍处于散、乱的状态,整体水平不高。本已缺乏精品的长白石在利用上也存在弊端,许多精品长白石大多散落民间,有的雕工差,有的可雕刻的石头却被打磨成观赏石送到市场,浪费了宝贵的石资源。
有关长白石开发利用的一些想法
最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祖述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疾呼:多利用省内资源宣扬区域文化。他的这一构想受到政府领导和新闻媒体的充分肯定,也为长白石今后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可行之策。笔者也借此提出几点建议,愿与长白石的爱好者共鉴。
第一、寻找新矿源。既然长白石在历史上已经开采出许多品类齐全、色彩丰富的石头,清代亦有记载说马鹿岩(即今马鹿沟)产石矿,视之莹然,磋为章,坚而丽,晶莹秀润,雕而为章,使人爱不忍释。有关部门即应着手探矿、采矿,寻找新的矿源,使长白石开采的品种更多,品相更好。使之真正成为继中国四大印石之后的第五大印石。
第二、加紧创建大师工作室。创建大师工作室,将现有的资源、人力、技术、信息集中共享,通过培训、与外地同行交流等渠道提高吉林省长白石雕刻的整体水平。
第三、建立长白石刻的艺术研究团体。针对长白石刻的现状进行系统研发,去粗取精,以巧补拙。通过研发,逐步形成长白石刻的区域特色、文化品位和精品效应,使长白石雕刻有自己的品牌,逐步进入名石行列。
第四、加大长白石推介力度。企盼政府及相关部门、媒体给予支持,增加长白石在各种展销会、博览会的展示机会,使长白石逐步登上国内外的精品、名品展的大殿堂。
(本文作者系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本刊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