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关东风情剪纸》是长春市收藏品经营者李红女士的新卖点,每年售出百套左右。去年12月,安徽有位企业家花1万元购买了50套,说是送给亲朋好友收藏。可见,民俗剪纸已是藏家喜爱的收藏品。
“满族剪纸是吉林剪纸的主流。用剪纸反映吉林风貌、民俗等内容,赋予丰富的内涵,尤其是满族文化,应该是吉林剪纸的方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彭祖述先生说,他虽然不从事剪纸创作,但熟悉吉林剪纸作者,特别是对满族剪纸艺术走向有深入的思考。日前,他向记者介绍了他的一些想法,很有见地。
一、 吉林满族剪纸风格独特。
彭祖述先生介绍,剪纸属于镂空艺术,它的雏形多是用薄金属片、植物叶片或者皮革镂空各种图案。真正意义的剪纸是汉代蔡伦发明纸张以后出现的——剪纸是以纸张为载体。剪纸产生于中原地带,在南北朝、唐、宋都有发展,后来逐渐向外延伸。到了清代,满族剪纸异军突起,形成独特的风格。而且,几百年间从未中断,传承至今,又有发展。
满族剪纸风格为概括、简练、夸张、朴实、明快、大气。最初,满族剪纸以“块”为主,以线条为辅,随意性较强,直接用剪子剪,作品在似与不似之间。再一种是“块”与线条结合,折叠几次,作品对称,装饰性很强。第三种是刀刻作品,图纹比较细腻。满族剪纸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反映满族生活习俗、习惯和满族风情;第二、表达祝福吉祥、喜庆、美好意愿;第三、展示萨满文化、宗教、崇拜。满族剪纸以红纸为主,间以黑纸及多色纸,单纯用剪,或剪与刀并用,或用刀刻。
吉林满族剪纸与外地剪纸相比,风格、内容独特,是我国剪纸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二、吉林满族剪纸作者水平很高。
吉林省是满族人及其先民的主要聚居地。近年来,吉林市和长春市等地涌现大批满族剪纸作者,出现一个满族剪纸作者群。彭祖述先生介绍,这些满族剪纸作者了解满族历史、风情和生活习俗,将其融入到夸张、拙朴的剪纸中。
吉林市李侠自幼受到外婆(满族)的影响与熏染喜爱剪纸,掌握满族传统技法,将满族文化揉到里边,丰富了剪纸艺术宝库。她创作的《长白山神》由“萨满面谱”、“东北三大怪”、“东北三宝”、“长白山四季”、“东北大秧歌”等部分组成。这幅作品构图新颖,错落有序,粗犷豪放,在2008年第二届国际剪纸大赛上获得金奖。
吉林市何文江(满族),出生在满族世代相传的剪纸艺术家庭,受祖父母和父母的传教,技艺精深。他在少年时期就能独立创作,作品主要反映满族历史、文化、民风和民俗,满族风格非常强。在中国剪纸艺术大展中,他的作品《清十二帝》和《乾隆戎装大阅兵》(参照清郎世宁画作)分别获金奖和银奖。
通化市丛永莉(满族),自八岁起受奶奶(优秀的老艺人)的影响开始学习剪纸。她剪纸随意、夸张、纯朴,带有原生态。2005年,她应印度、新西兰国家邀请,作品出国展览。并有大量作品被印度、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外国友人珍藏。
九台关云德(满族)是满族剪纸传人。其作品多是表现满族民风、民俗和渔猎生活,富于情趣。
长春市双阳区李宝凤不是满族作者,受满族文化影响,也涉猎满族剪纸,将传统剪纸融入现代形式,推出关东冰雪系列、关东十大怪系列、关东民俗系列等。她的作品《坐福》就有很强的内涵。
吉林市张春颖继承了满族剪纸的传统,作品以古朴、夸张见长。她的《吉祥富贵》、《棒槌娃》、《鹤乡情思》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金奖。“吉祥剪纸”福娃系列纯朴可爱,反映了满族喜庆、吉祥的祝愿,反响甚好。
彭先生认为,这些作者当为全国剪纸作者中的姣姣者。当然,还有一些优秀作者,不一一列举。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我省多数剪纸作者文化素质高、文化积淀深厚,其作品内涵丰富。如李侠是作家,张春颖是位研究员,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主席王纯信是位教授。
三、吉林满族剪纸需要推波助澜。
彭祖述先生认为,剪纸是吉林工艺美术方面的强项,在全国剪纸领域里也是突出的。特别是满族剪纸在全国独树一帜。他建议:
第一、 向外推介吉林满族剪纸。
目前,多数吉林剪纸作者的作品没被更多的人了解与认可,没被更多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收藏。应该支持他们参加省内外艺术品展,甚至出国参展,提高声誉、名气。政府有关部门、相关协会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
第二、 给剪纸作者评定荣誉职称。
在我省的剪纸艺术家中,至今尚没有人登上全国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殿堂,很令人遗憾。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亦为我省的工艺美术事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为此,呼吁我省的相关部门应积极给我省剪纸作者评定荣誉职称。这样,他们更方便与外界交流,其作品容易被外界接受,并且可以促使他们提高创作水平。
第三、 鼓励剪纸作者提高文化素质。
剪纸作者文化水平影响他们的创作水平。就吉林剪纸作者的整体来讲,尚应鼓励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并以高带低,再上一个台阶。
可以相信,吉林满族剪纸艺术家会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显示出他们的实力和才华。满族剪纸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会成为让外界认识吉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