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大发展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民间收藏也面临着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研究和解决的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在,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提高收藏文化的理论水平问题。
我们通常都讲,收藏文化博大精深,好的收藏品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其中“科学价值”,就是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收藏文化总的理论观念。
但在这个总的理论观念下,如何分门别类地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我们的收藏文化,揭示每一类,每一件收藏品的“个性”、“共性”并进一步研究“有关收藏的历史学、收藏哲学、收藏美学、收藏心理学、收藏经济学等诸多理论问题”,构建一套创新视野下的收藏文化理论,从而增长收藏者的文化理论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促进收藏事业的发展。这些既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当今收藏界在探索新型文化时期中求新务实的历史使命。
从目前我们的收藏队伍状况看,因为受着各种局限,整个收藏队伍文化素质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多数收藏者缺乏对收藏文化的理论研究。有的做了不少研究,但深度广度还远远不够。应该通过深入的研究,提高理论水平,指导我们的收藏实践。
关于认识和解决民间收藏品的鉴定机制和鉴定队伍问题。
普遍认为,现在民间收藏品的鉴定机制和鉴定队伍极不规范,可以说,基本上处于一片混乱状态。
一是现在民间鉴定机构本身不规范,主要是一些社团、企业和国有博物馆设立的收藏品鉴定机构,也有的是私人办的没有经过上级专业部门批准或核准,实际上是没有专业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
二是没有固定的配套专业鉴定队伍。现在所有的鉴定专家,没有一个人持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鉴定师、高级鉴定师资格证书。因此,就出现了有些鉴定专家确实在某一专业或几个专业方面长期实践研究,有很高的学识修养、专业造诣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是被文博界和收藏界公认的鉴定专家。有的则是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些一般的研究和实践,也被称为鉴定专家。还有的没有鉴定水平,自称为鉴定专家的也不少。因为目前我国对收藏品鉴定师资格的认定标准尚未出台,所以谁都可以被称为鉴定专家。
三是有些鉴定机构内部操作不规范,没有规范的鉴定制度和程序,三五人、两三人,甚至一个人都可以鉴定,而且什么都可以鉴定,既能看真假,又能估值,又能出证书。
四是见利忘义,有些所谓专家,只要给鉴定费就鉴定,你要鉴定证书,专家从身上取出自己制作的证书就能填写。这些证书有多大作用呢?可信度,一般是与这些专家知名度一致的。但往往被拍卖公司的专家或另一些专家否定。
对于上述情况,应该怎么对待和处理呢?一是协会自己管好自己的鉴定机构和鉴定队伍,建立健全自己的鉴定制度和程序。二是教育引导我们协会的广大会员,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防止上当受骗。三是等待与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文物艺术品鉴定师资格的办法”。四是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一些科学测试机构。总之,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可行信度很强的收藏品鉴定体系。
关于正确认识和对待造假和打假问题。
很多人说,目前全国交易环境中,不少艺术收藏品的创作制造基地、艺术品的交易市场、艺术品的拍卖市场等等存在比较严重的混乱现象。有人概括为“造假成风,赝品横行,假拍四起,陷阱密布”。在收藏队伍中流行的一些“眼力好”、“走眼”、“掏学费”、“捡漏”、“淘宝”等词汇都与“假品”“赝品”有关。假冒状况的具体表现为:
一是生产经营者(包括书画创作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采取各种手段制造出各种收藏品的仿制品,有的仿制品很精美,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然后就以真品或稍低于真品的价格卖给收藏者。
二是知假卖假的艺术品市场经营者,以“古玩市场自古就有真真假假,鉴伪求真的游戏”为借口,明知赝品,故意说真品销售。他们实际上成了造假者的同伙,甚至上比造假者更阴险的陷阱挖掘者。因为拍卖公司造假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所以有些拍卖公司也故意把不少赝品当真品拍卖,并明确规定拍卖公司拍卖的收藏品不保真。
三是有些造假者,未经同意就打着某某协会监制,甚至还伪造了某某协会的公章,印在监制证书和收藏证书上,并在报刊大肆宣传。这使收藏者误认为是真的,上当受骗,他们挣黑心钱。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一是收藏组织、收藏品市场以及收藏品市场内的经营者,联合制定一些互相制约的自律制度。如上海中福古玩城的领导者,要求在古玩城经营艺术品的每一位经营者,都要公开签署在古玩城内合法经营、实事求是经营的公约,对违约者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二是引导广大会员、收藏者提高警惕,努力学习收藏知识,互相交流经验,这是最积极有效的防假措施。三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协会和收藏者的合法权益。中国收藏家协会前两年就建立了协会的“维权小组”,派专人请律师不断地开展打假维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