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鉴,可知兴衰,当我们漫步于茫茫史海之中时,我们会遗憾、会感叹,有多少故事淹没在黄尘古道中?尘封的岁月里,究竟潜藏着多少历史遗案?历史的车轮怎样辗过?仰观俯视真令人发古之幽思。
我以苦为乐,旅行在历史和现实之中,在这个艰难又寂寞的行程里,以保护国家文物为己任,以解读历史为大任。其中,尽管有苦涩,但更多的是欢悦和甜蜜,充实和感悟。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收藏、研究经验,我认为古物收藏不仅得有“知”,而要有“识”,“知”是理论,来源于书本,“识”是实践,来源于生活、市场。“识”不多,则眼力不逮,难免上当受骗。提升“识”的重要途径是看真品,即识真。如,可以到国内各大博物馆观赏有关展品,到国内知名拍卖会和展销会观赏经权威专家鉴定的真品;或经名家指点到名店观赏真品,或直接观赏名家藏品,如是器物最好上手接触。如此天长日久,便能潜移默化。只有识真,才能辨伪。不然,就真伪难辨。特别强调一点,看图片不能代替看真品,有的图片本来就不可靠。不识真就想得到真品而跌入陷阱的事例很多,应引以为戒。
识真,要识真品的重要特征,如:
看包浆:各类传世古物,和出土文物都有包浆,就是年长日久,器物上留下岁月侵淫的痕迹。例如,一件传世瓷器,主人会定期的用燥布轻轻的揩擦,天长地久出现了一种光亮,这种光亮非常自然,精光深遂,而不是肤浅的浮光。包浆是一种难以伪造的时代特征,传世越久,包浆越深,出现浆亮。包浆是传世古物的标志,新品与旧物的试金石,以此可辨真伪,少花冤枉钱。
辨纹路:有的器物要用纹路的不同进行辨析。如,寿山的田黄石,纹路是萝卜纹,它很象白萝卜切开后,横断面的纹路,但也有桔囊纹,把桔子掰撕开,里面有小的颗粒。有的瓷器表面也有纹路,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哥窑的金丝铁线纹,冰裂纹是宋代官窑的名纹。再如,辨别犀角的纹路,主要依据是通天纹,象牙是网状纹。
听音韵:年久的瓷品,经过岁月和外部因素的陶治, "咚咚"、"叮咚"之音似很分明。但有些器品具体听来却又似"咚"如"叮",无疑老者偏"咚"新器偏"叮"。传世年长日久的大瓶或大碗,有响亮的"当当"声,其音如铜钟,并伴随"嗡嗡"余韵,久久不散,真令人觉得有声自天外来,声越响,韵越长就越佳。有些经过修补和暗裂的瓷品,一敲就显吵哑之声。
识图案:每个时期的各类艺术品的图案皆有其时代特征和风格,宋代及以前瓷品多为单色釉,常堆贴刻划,定窑较深而龙泉窑较浅。宋器图案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草等,元至明初多缠枝牡丹,缠枝菊及人物等。明瓷图案,用笔精疏。康熙时的松树苍翠欲滴,古干森郁,人物高士飘然有仙气,还有刀枪马,耕织图等。乾隆图案繁密富丽,亦有杏林春燕,疏柳野岛之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掂份量:掂份量是古玩鉴定的重要一环,象牙、瓷器、铜器、木器、石料都如此。真假银币用手一掂即可分辨,近年来纯银制造的赝品,就不可用此法,要看边齿、文字图案是否完美。
当然,要识的特征还有许多,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所写文字仅供大家参考,权当抛砖引玉。
(作者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