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印是历代书画收藏家所重视的能够传承后代和协助推理断代、收藏鉴赏的重要依据。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已经设立御府收藏机构,专门收藏书法、名画。唐代御府收藏机构,所用收藏印就有“贞观”、“开元”和“元和之印”等年号印。到了宋、元、明、清各朝,内府、皇帝都有收藏印。私人收藏家一般也备有多方收藏印,印文除姓名、别号、斋堂名号外,还有吉语、诗文、太极图印、连珠印、肖形印、葫芦形印等。
书画经过宫廷或名家收藏,通常间接地证明了此画的真伪和精劣。也可以为推断作品的年代上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历代皇宫多收藏书画精品,多钤收藏印。如北宋徽宗常以“宣和七宝”、“ 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等钤于书法名画之上。清代乾隆皇帝喜爱书画,经他收入宫廷的书画作品大多钤上“乾隆鉴赏”、“ 乾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室”、“三希堂精鉴玺”、“内府书画之宝”等印。
收藏印的出现,对于考证书画的传承,以及鉴别书画真伪,都会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它证明书画作品的流传过程。按收藏家年代排列,可以弄清传世经过,所谓“流传有序”,就是这个道理。显然,钤有收藏和鉴赏大家收藏印的书画作品可靠性就高。如,清代收藏鉴赏大家梁清标、安歧的眼力相当高,钤有两人收藏印的作品,其可靠程度是非常高的。近现代不乏收藏和鉴赏大家,如:陈介祺、罗振玉、容庚、吴湖帆、张伯驹、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等。
收藏书画为孺雅之事,是有很多学问的。对钤收藏印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能随意钤印。一般说,钤收藏印需具备三项条件:书画收藏大家、有鉴赏能力者、书画传承有序。
钤印的位置要根据画面的章法和布局,除非皇帝和宫廷印外,一般私人收藏印宜钤在画面下角。收藏印最好请篆刻名家刻制,风格要以细线条朱文和规整的白文为宜,过于粗放、斑驳泼辣的印风则不可取。大小尺寸,则应和画面协调,不可过大或过小。钤印宜少而不宜多,1至2方足矣。钤印时,要打实,印不能斜。
印泥也要讲究,要选择色泽鲜艳、印迹清晰、质地细腻、不渗油的朱砂、金碧、八宝印泥。古代藏品还有用蓝、绿色印泥的。如笔者所收藏的拓本《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治路颂》清王懿荣题跋后所钤的印泥就是蓝色的。
古人用的收藏印形式多样,如:“平生真赏”(明项元汴)、“希世之珍”(明毛晋)、“五福五代堂宝”(清乾隆)、“八千卷楼藏书印”(清丁丙)、“曾经过目”(清袁芳瑛)、“三槐之裔”、“太湖翁家藏”、“用笔在心”、“绘月有色水有声”及“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马细论文”等。
笔者所收藏过的珍贵书画,如《李瑞清书法对联》、《何维樸山水柚》、《宝熙书法对联》、《程颂万、顾印愚抱翁图》、《清末进士和伪满人物书法册》等钤有收藏印。所用收藏印大多为 “英连珍藏”(著名书法篆刻家周昔非刻制)、“双秦斋所藏书画之印”(书法篆刻家闫新民刻制)、“郭氏双秦斋六十以后所藏书画”和“集书藏画乐在其中”( 篆刻家白云鹏刻制)等。其印迹都为今后传世与收藏留下鉴赏记录。
收藏印不一定完全决定书画的真伪。因为,同其它书画作品一样,也存在着有人作伪的可能,越是著名收藏家之印,越有被作伪者仿造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客观条件和鉴赏能力所限,古代收藏家的也有打眼的时候,即使是本人所藏、钤印的书画也难保证是真迹。今天的书画鉴定与收藏仍需要收藏家全面系统地加以观察、分析,不能只凭收藏印去鉴定书画作品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