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交流一个重要途径是拍卖会。经常有长春藏家的藏品在各拍卖会拍卖,有惊喜,也有遗憾。分析其中原因,对想参与拍卖的藏家有借鉴意义。
精品上拍有望拍出高价
据参加过拍卖会的业内人士介绍,到拍卖会竞买的竞买人多数为鉴赏高手或有鉴赏高手当顾问,善于辨伪识真、判断拍品优劣。因此,那些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的拍品往往备受各路买家追捧。又由于受现场竞买气氛激烈的影响,有的上好拍品拍出高价。
我省有位藏家收藏一件明万历五彩罐,却误认为是康熙年间烧制的瓷器,2006年仅以约6万元卖出,买主是位外地收藏家。2007年春季,那位外收藏家将这件瓷器送某拍卖行拍卖,成交价80余万元。
《管子》是先秦时自成一家之言、包罗宏富的一部著述,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历史上出现多种刻本。2008年,长春某书画收藏名家以不足万元购得明代刻本《管子二十四卷》(1函7册),视为珍品。这套《管子二十四卷》为唐房玄龄注、明万历十年(1582年)凌汝亨刻朱墨两色套印本,有长春藏家出价3万元没有成交。此《管子二十四卷》在中国嘉德2009年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上出现,编号2918号,被有关专家认定有较高的收藏价格,估价5万元至6万元。中国嘉德承诺:此古籍不能拍出,不收取佣金、保险金等费用。在拍卖时,此古籍落槌价达10.30余万元。
赝品上拍会可能白搭费用
长春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吉林地区经理高笠鑫介绍,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轩等大拍卖公司严格筛选拍品,力防赝品入场。但有些拍卖公司只想自身利益,收取拍卖品图录费、保管费、佣金等,不顾职业道德,在鉴定拍品时不是很认真,让一些赝品混入拍卖场。这种行为对竞卖者不负责任,也是对委托人不负责任。
高笠鑫熟悉的一位长春某藏家就送赝品参拍,白搭大笔费用。这位长春藏家购得几件瓷器,自认为是“北宋名窑”。他拿出其中两件参加北京某拍卖公司2007年秋季拍卖会,结果流拍。2008年,他又将那两件流拍瓷器和另外两件“北宋名窑”分别送到两家拍卖行拍卖,又是都流拍。几次参拍,交拍卖品图录费、保管费、佣金等十余万元。让这位长春藏家不解的是,他的藏品在几次拍卖会的预展期间,无人问津,更无人上手。初次拍卖流拍,这位长春藏家怨竞买者没有眼力,不识好货。当藏品一再流拍,他才逐渐冷静下来,对自己的藏品产生怀疑。知情者认定,他的所谓“北宋名窑”都是现代高仿品。
有业内人士介绍,长春王某花掉大笔经商积蓄却购得多件红山文化玉器赝品。2008年春季,王某选其中10件到北京某拍卖行投拍,拍卖行的鉴定师鉴定:这些都是真品,估价30万元。王某支付鉴定费2万元,还有其它费用2万元,结果没有拍出一件。后来,王某送10件藏品上另一家拍卖行鉴定,对方告诉他:这些玉器没有一件是红山文化玉器。
据了解,今年年初至今,长春市又有几位藏家送赝品拍卖,结果是件件流拍,白花了不少费用。
有拍品拍出假价
在拍卖会上总能传出有关假货和假价的消息。这让一些拍卖行的信誉大打折扣。并对拍卖行业整体声誉产生不利的影响。
据业内人士介绍,有的藏家出于“炒”的目的,委托拍卖公司拍卖自己的藏品或作品,再找“托”——经纪人或自己公司员工出场竞买,以虚高成交价买回。这样的成交价被业内人员称为“假价”。拍出“假价”目的是抬高其藏品的身价,待收藏一段时间后,再送拍卖行上拍,期待拍出真实高价。如今,在绘画作品尤其是当代画家绘画作品的拍卖活动中,拍出“假价”现象十分普遍,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有藏品经营者以较低价格购得一件或几件价值不大的藏品,送拍卖行拍卖,往往要找一些朋友现场助阵、捧场。有的藏品侥幸被拍出,他们便在行内炫耀自己有本事;有的藏品没被拍出,他们也要在行内大造舆论:“我的东西上拍过。”过两三年,原来上拍的藏品再进入拍卖行。
其实,有意投拍假货和制造假价者,可能会得到一点眼前利益,失去的却是众多藏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