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主编:宋大为
企业收藏方兴未艾

严观     长春日报     2009-08-06 15:48:18

    企业收藏最具轰动效应的莫过于保利集团花数千万巨资购回圆明园遗物。

    2000年春季,香港索斯比拍卖行和佳士德拍卖行在香港公开拍卖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西洋楼前大水法的遗物———乾隆御制錾花铜虎首、猴首和牛首等。在佳士德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保利集团麾下的保利艺术博物馆分别以818.5万港元、774.5万港元和1400万港元竞得乾隆御制錾花铜猴首、牛首和虎首。

    国际金融资本热衷于收藏

    在国外,古董与艺术品收藏是金融资本保值增值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外的许多银行都把3%左右的利润用于艺术品投资。例如,德意志银行下属的250多家分行收藏了超过10000件艺术品。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是著名的艺术品收藏机构,其创始人达维德先生按照中国皇家收藏品的标准进行购藏,大量的瓷器、玉器、玻璃器在时代、分类上都达到了系列化、标准化的程度。而作为全球最具规模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瑞银集团(UBS)的藏品涵盖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各类艺术藏品。

    国际上的商业人士和金融家热衷于在艺术品市场上大显身手,不仅因为他们的财富惊人,而且因为他们精通大额的风险投资决策。因此,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国内企业纷纷进入收藏领域

    企业收藏在中国由来已久。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未放开以前,许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如一些老牌饭店、宾馆等公共场所凭借着政策优势,一般都会将名家书画、古代珍玩作为室内装饰或陈设,因此,他们成为了国内最早从事收藏的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收藏成为投资经营的一个方向和分散投资风险的一种手段。收藏的艺术品在升值的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超越自身的行业界限,开拓出更多的收益渠道,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有企业的收藏明星无疑是中国保利集团——近年来投入到艺术市场上的资金累计已达七八亿元人民币。此外,大连万达集团自1997年起已斥资超过1亿元收买近现代书画。南京天地集团的长风堂博物馆购买的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则是在拍卖会上以6930万元成交的。富华国际集团创办了北京紫檀博物馆。金轮集团创办了金轮艺术馆。此外,今典集团、中凯集团、围城置业等资本雄厚的企业也早就踌躇满志,纷纷试水艺术市场了。

    然而,由于艺术品收藏投资决策的复杂性及在艺术品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今许多国有企业已经很少涉足收藏投资领域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民营企业——他们通过收购、拍卖等方式获得藏品,成为企业收藏的后起之秀。

    企业家成为国内收藏新军

    除了这种企业组织性质的收藏外,企业家的私人收藏则是企业参与收藏的另外一种形式。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指出,在该协会注册的5000多名正式会员中,企业家约占20%,而且,申请入会的企业家现在仍然络绎不绝。不仅如此,目前活跃在北京、上海等地各大拍卖会上的新面孔,70%至80%是企业家。在南京的房地产领域,目前至少有二三百个企业家在进行着较大规模的艺术品投资。浙江省仅在慈溪和宁波两地,艺术品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家,就有二三十位之多。江浙巨富现在像炒房子、炒股票一样炒艺术品。举例来说,他们如果对某个画家的作品感兴趣,就会想方设法把这个画家的所有作品买断,然后囤积起来,再斥巨资宣传、包装和炒作,适时将这些作品抛售。

    据估算,在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和古玩市场交易的总成交额中,国内企业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约占40%左右。

    收藏提升企业形象

    众多企业家热衷于艺术品收藏,是他们在有一定经济实力之后追求文化、提升个人品位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收藏高档艺术品是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共同财富,也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创造价值,承载梦想的根本所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大师为人类创造的工艺品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企业以其较强的能力为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尽责尽力,对国家对企业来说都是件好事。企业较一般收藏者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而相比国家收藏又灵活得多,这有利于使市场上出现的许多珍贵艺术品留在国内,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中国文物的回流。而且,现在企业收藏也越来越专业。

    当前,我国各地大搞建设,高速公路的兴建和城市拆迁规模惊人,很多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的前代物品不时出现和出土,这当中有不少艺术珍品、珍贵文物值得收藏保留,企业家与企业无疑是保存“新产生文物”的最佳人选。

    保利地产集团长春公司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在长春高新区“保利•罗兰香谷”项目举行“圆明园回归国宝展”。届时,长春市民可以目睹乾隆御制錾花铜虎首、猴首、牛首和猪首等珍贵圆明园遗物了。

    (作者系保利地产集团长春公司营销总监)

声明:收藏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关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