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主编:宋大为
齐家文化玉器走出尴尬境地

梁凯峰     长春日报     2009-08-06 15:39:26

    2008年收藏界权威期刊《收藏》分三期大篇幅推出探讨齐家文化玉器的文章,使齐家文化玉器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笔者有幸在机缘巧合的下陆续收藏到十几件齐家文化玉器,并经过权威玉器鉴定专家确认为真品。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

    根据碳测年代数据,齐家文化上限距今约4100年至4200年前,下限距今约3800年至3700年前,实际上已与中原夏代到商代早期纪年相当,是炎黄一系商周文化的源头。《黄河瑰宝-齐家文化玉器》(岳龙山著、中国书店出版)一书指出:“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在后世的延续与传承较少,而齐家玉器的型制品种,在后世的传袭中几乎大部分均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自商周至春秋战国,从秦汉到魏晋隋唐,玉器的发展除了工艺的复杂与雕琢的进步外,其形制品种基本没有超出齐家古玉的器型范畴。儒家文化的兴盛及对玉器的赞美,主要礼器的型制也基于齐家古玉的造型。”

    齐家文化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甘肃大部地区、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背部和内蒙古西南部。已发现遗址1100多处,区域内齐家文化遗址或墓葬群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

    齐家文化玉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齐家文化的玉器风格特点具有品种多样、器型美观、制作精湛、雅致大气、古拙凝重、气势宏伟等特点。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质新疆和田玉约占三分之一,其余为地方玉料。

    笔者收藏有一件齐家文化红褐色玉龟甲——这是我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藏品,长10.5厘米,厚5.3厘米。龟甲全部沁成红褐色,皮壳较厚。龟甲背部刻有菱形纹饰,头部刻有三个原始字符,腹部马蹄形对穿孔。玉龟型玉器最早出现于红山文化,其后在良渚文化中屡有出土,文物考古学家和玉器鉴定专家根据玉龟型器出土于祭祀坑和墓葬的位置,推断是当时巫巳(当时的部落首领)用来卜筮之用。2007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浙江的发掘工作中,发掘出成套的玉龟甲,龟甲的中间还插有几个卜筮的骨签,证实了以前专家的推断,将我国的卜筮文化从文王演八卦推前了1000多年。

    笔者还收藏有一件齐家文化玉人像复合型器,长15.7厘米,宽8.9厘米,红褐色沁,包浆完好。器物上部为一鸟型纹饰,顶端部雕有凸起的双目,大嘴,双翅作展翅飞翔状。鸟类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在原始先民看来是吉祥物。器物中部为一双面钻的马蹄形孔。在马蹄形孔的上方浮雕有羊头形器物。双角向上斜弯,双角间琢有粗壮小角,角下为另一人面或兽面复合,应为原始图腾崇拜。器物下部为一圆眼、开口的人物头像。头像浮雕有两组蛙爪纹。青蛙产卵量大,繁殖能力极强,这与先民企盼多多繁衍后代的理念是一致的。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在原始初民的日用器物中蛙形的图案十分普遍。

    笔者收藏有一件齐家文化和田青玉钺,长33厘米,宽14.2厘米。有白、褐两色沁,马蹄形钻孔,底缘外弧有刃。光素无纹,包浆厚泽。据《说文解字》等书籍介绍:玉钺代表着军权,是我国古代“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

    笔者还藏有一件齐家文化玉斧,和田青玉,长33.5厘米,宽24厘米。有褐、白色沁,中部有以大马蹄形单面钻孔,上部有两个小的单面马蹄形钻孔。下缘凸弧形有刃,两侧出戟。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后以玉制成,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成为玉礼器。

    专家呼吁将齐家文化玉器重新归类

    据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石器时代玉器图录》和《黄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图录》等书著录清宫旧藏的史前玉器,据它们用料、形制、工业和受沁等方面分析,其中的绝大部分,属于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玉器,其数量大约超过九十件之多。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卷,集中地介绍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齐家文化玉器的出土情况,并著录齐家文化玉器109件,器形主要有玉璧、玉琮、玉璜、玉环、玉斧、玉锛、玉铲、绿松石饰等。书中评介说:“各地的齐家文化出土玉器数量之大,资料之丰富,引人瞩目。”

    前些年,高古玉器价格还比较低,尤其是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地处黄河上游地区,那里因为偏僻、贫穷、落后,被世人所遗忘。直到近年来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在那里发现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才被人们重新提起。随着考古发掘和深入的研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玉器界泰斗杨伯达先生、故宫博物院古玉器专家周南泉先生、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雷从云先生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等有识之士,在自己的著作中对齐家文化玉器给予充分的肯定,呼吁将齐家文化玉器重新归类(应补大体含义、内容),至此,齐家文化玉器终于走出了“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地,达到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齐名比肩的高度。

    (作者系长春伪满皇宫古玩文化街景锋斋经理)

声明:收藏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关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