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信息让记者发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刘福生的另外一个身份:书画收藏大家——共收藏书画作品1200余件,大多被书画界朋友定为精品;今年第四季度,农安县有关部门将举办刘福生收藏300件书画作品展。近日,在农安辽塔下记者采访了这位“年轻却不可轻看的人物”。
刘福生从小酷爱书画,后来考入美术学校,并有了从事书画艺术教学的经历,他在与书画的“遭遇”中,不期然地积累了大量的良莠不齐的范本和剪报,这便是他把收藏当成一生至爱事业的雏形。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审美的提高,他便不满足于只收藏这些“下真迹一等”的所谓藏品了。
刘福生是书法家,并能“以商养文”,所以收藏书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很有理性,选择现代书画为主要收藏目标,以艺术价值论,看重有传统依托的书法风格。他研习书法,“取法乎上”,收藏也“取法乎上”。
七八年前,刘福生从北京荣宝斋购得一本书法书,书中介绍的温州师范学校教师、当时名气并不大的陈忠康的书法作品令他心动。陈忠康作品师古且有新意,曾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并获奖。“他是怎么探索古人的?”刘福生急切见到陈忠康,一次花4000多元购得对方10多幅新作。后来,陈忠康进入北京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影响迅速提升,如今其一幅作品价格竟达七八千元。2002年5月,刘福生在北京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培训班期间,上网查阅“当代书法名家书法展”,发现价位居于中档的南京画院副院长孙晓云的作品“写得是一流”,令他肃然起敬。他通过朋友引荐花900元购得一幅,如今价值上万元。孙晓云现任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她在业内可谓声名显赫。
“收藏陈忠康和孙晓云书法作品,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和借鉴”——刘福生介绍说,他研读两书法家的书法特点、风格,领悟两位书法家师从传统,又不拘泥传统的书法之路。因此,他书法境界在短期实现大幅度的跨跃。近年来,刘福生有多种书体、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主流赛事与大展,并在强手如林的“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中荣获银奖(万元大奖)。2003年,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天津)第三届书法艺术节,他被评为“书法十杰”之一。
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内书法名家丛文俊教授的书法实践和理论研究造诣非凡。刘福生时常旁听丛文俊教授讲授的书法课,受益良多。他感觉自己应该收藏丛文俊教授的作品,尽管价格高,但是非常值!当他藏得丛文俊教授四五幅书法作品后,潜心研读,反复品味,眼界功力均明显提升。至于丛文俊教授作品迅速升值,刘福生认为那是额外的收获了。
作为热心参与全国书法赛事和大展的书法家,刘福生结识了众多书画家朋友。他能方便从作者手中购得物有所值的书画精品。他还时常用自己的得意之作与书友及艺术家交流。有时,他用手中的某位名家的多件作品可换来另外一些名家的作品。如同滚雪球,数量与品种越来越可观。对于笔会应酬一类的作品,他从来不收藏,不以之充数而图虚名。另外,他从当代书画展览和展会中寻找商机,在所见到的真迹中分析行情,从中寻找“冷名头”。
刘福生说:“在二十余年的收藏经历中,甘苦相伴,有‘淘宝’的喜悦,也有因为经济或诸多因素与‘宝物’失之交臂的痛楚。但不管怎样,闲暇时把玩自己用心血得到的件件精品,都会在墨香和笔墨交错中陶陶然了。冷静后也在想,不惑之年的我,还应当不断修正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增强精品意识,多求教于徐邦达、文怀沙一类国家级大师,提高鉴赏力,走进博物馆,步入大讲堂,向专业收藏靠拢,做个名副其实的收藏家。”
刘福生说:“收藏字画对于我,是物质的,也是经济的;是人文的,也是文化的;是理想,更是现实。我的收藏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