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方圆形玉璧
农安方柱形黄白玉琮
农安方柱形玉琮
农安黄白玉双联璧
农安单孔浅色碧玉璜
农安黄玉圆形璧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年代跨度约距今6500年至5000年。在内蒙古和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闻名于世。吉林则以农安左家山玉龙与长岭腰井子鱼形玉佩等红山文化类型玉器而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
笔者多年前曾经在辽宁省博物馆观看到精美的红山文化玉器,此后多次近距离观看,内心总是为之震撼。当一件件出自吉林农安的红山文化类型玉器进入视野时,兴奋之情无以言表。有藏友却怀疑:吉林怎么会有红山文化类型玉器呢?
农安玉璧工艺精湛
古文献记载玉璧为礼器“六瑞”之首,有“苍璧礼天”之说。红山文化玉璧,属于红山文化典型玉器。在农安元宝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或它们附近发现多件红山文化类型玉璧。农安红山文化类型玉璧制作的时间较早,造型多种多样,有圆形璧、方形璧、异形璧及双联璧等。
一件在农安元宝沟遗址发现的黄玉圆形璧,外径5.6厘米,内径2.2厘米,厚0.83厘米。黄玉质地,沙土沁痕迹明显,部分显现水沁痕迹。不同于其它同期玉璧的是:器形规整,由于较厚两面对钻打孔,琢磨到位,通体抛光。其制作年代距今大约5500年,在红山文化玉璧及红山文化类型玉璧中堪称精品。
一件在农安元宝沟遗址发现的青黄玉扁方圆形璧,高8厘米,宽10厘米,厚0.66厘米。青黄玉质地,沙土及水沁蚀痕迹明显。两面打孔,外缘也是两面相向琢磨而成,表面抛光与规正精度不及前述的圆形璧,没有系孔,不同于通常的玉璧,从原始的工艺痕迹及严重的沁蚀情况判断,应是早期的红山文化类型玉璧。
一件在农安元宝沟遗址附近发现的黄白玉双联璧,高6厘米,上宽3.38厘米,下宽3.88厘米,上孔径0.96厘米,下孔径1.07厘米,厚0.62厘米。黄玉质地,沙土沁色浓重,有部分水及水银沁痕。由两璧垂直相联而成,外侧弧线优美,自上而下体量逐渐增大,两面打孔的位置恰当,经过抛光使得器物表面愈加凸凹有致,呈现出立体感。从双联璧中间表面残留的琢磨痕迹可以看出,在不影响视觉美观情况下,制作者截取了最大的厚度。
农安玉琮年代久远
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黄琮礼地”的记载。在以往的报道中,没有见到在内蒙古和辽宁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玉琮。而在农安元宝沟等遗址内或它们附近发现了红山文化类型玉琮——在史前各类文化中,其制作时间是最早的,种类也是较多的。
2013年春季,笔者收藏一件出自农安元宝沟遗址的方柱形玉琮。方柱形玉琮如方形体套在圆筒外部,圆筒上下贯通并呈现两端矮圆柱状,高约2厘米,俯视外部接近正方形,上下面各长2.96厘米,宽2.88厘米,中心有圆孔——外方内圆。用料是典型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所用的透闪石河磨黄玉。其质地温润细腻,透出油脂光泽,上表面有红沁,底面有糖色沁,素面没有纹饰,也没有分节,呈无纹饰、矮方柱形四面单层原始形态。由于琢工精细,表面光洁,加上原藏家几代人的把玩,方柱形玉琮“熟透”得已经很难看到原始的琢痕了。
之后,笔者又发现了一件出自农安左家山遗址附近的方柱形黄白玉琮。其高为2.96厘米-3.03厘米,上方长3.27厘米、宽3.2厘米,下方长2.95厘米、宽2.9厘米,孔径0.15厘米-0.19厘米。黄白玉质,方柱体筒形,内圆外方,中心有由两面对穿的喇叭形通孔,琮体以四棱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对称分布。器物表面隐约可见浅薄的琢痕连接成的五条线。从线条由琢痕组成及器物原始的工艺分析,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琮分节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较为少见的是从农安元宝沟遗址发现的一件素面圆台体筒形黄玉琮。其高为1.95厘米,最大外径2.75厘米,最小外径2.1厘米,孔径0.7厘米-0.95厘米。器物黄玉质地精良,中孔呈喇叭形,孔道内倾斜面有明显的净沙沁蚀的痕迹,器表精心抛光,琢磨工艺娴熟,凸显玉的本色,体现出高超的制玉水准。
农安玉璜古朴粗犷
《说文》称: 半璧为璜。红山文化玉璜为礼器之一。农安左家山遗址附近出土有单孔、双孔和三孔的玉璜。
一件单孔浅色碧玉璜,长3.4厘米,宽1.54厘米,厚0.35厘米,系孔径0.2厘米。表面沙土沁蚀的部分已经变黄,但隐约仍能看到拙朴的工艺痕迹。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其应是最早期的一个单孔玉璜。
一件双孔深色碧玉璜,长(外径)4厘米,宽0.7-0.9厘米,厚0.4厘米,系孔径0.32厘米。表面深色碧玉质地已经被水及沙土沁蚀得松软变白,显露出片状变晶结构。通体抛光。然而,在两个系孔仍可以看到原始钻孔的螺旋纹痕迹。
一件三孔黄玉璜,长约12厘米,宽约2.4厘米,厚约0.3厘米,孔径0.3厘米。黄玉质地可见深黄色沁痕与白色水沁斑点,外侧边缘磨薄似刃,两端形似鱼头,两孔恰处在鱼眼睛位置,以中孔为系孔分类,又似为单孔双鱼首玉璜。由刃口外缘及造型沁痕推测,其受当时渔猎文化的影响非常明显。
农安勾云形玉器属“典型红山”
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勾云形玉器占有重要位置。近些年,在农安元宝沟遗址发现几件勾云形玉器,主要有“典型勾云形玉器”和“带齿兽面纹器”两种,均为薄片状。
2013年7月,笔者撰文《农安勾云形玉器与红山文化》,详细分析了从元宝沟遗址发现的典型类勾云形碧玉器等5件勾云形玉器特点。此文指出: “从别致造型、纹饰及刮磨、打洼、象鼻穿孔、镂空、瓦沟纹等综合情况来看,元宝沟勾云形玉器与红山文化中心位置出土的勾云形玉器一样,都是竭力追求所用玉材本质的发挥,总体上已达到艺术审美至高境界。”
有关吉林红山文化类型玉器研究文章公开发表后,有藏友对笔者表示:“从单位订的报纸上总看到你写的玉器文章,这才相信吉林有红山文化类型玉器是真的了”。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专家普遍认为,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与红山文化玉璧、玉琮、玉璜同属玉制礼器。而吉林农安玉制礼器原始、古朴、粗犷、年代久远,在形制与工艺特征方面对于认识中国玉制礼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文作者系史前玉器收藏研究学者,曾在学术报刊发表多篇研究文章,本刊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