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奇石鉴赏专家邢瑞忠鉴定奇石,长春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
鉴宝现场聚集众多持宝人
清末景泰蓝座钟
新疆和田羊脂玉牌
玛瑙奇石
王成武在鉴定瓷器
温加在鉴定书画
温加鉴定金先生“铜人明堂之大图”
鉴宝
现场鉴宝结束前,专家鉴定组成员合影。
“铜人明堂之大图”局部
6月9日至6月13日,第五届长春奇石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易会在欧亚卖场会展中心举行。位于展区最南部的“鉴赏专家现场鉴宝”区聚集众多持宝者,请鉴赏专家们鉴定藏品,咨询相关问题。专家鉴定组成员认真鉴定藏品真伪、品位高低,并向持宝人讲解多个为什么?整个鉴宝现场,就像一次鉴藏知识讲座。
坐飞机来的藏石者找到答案
6月9日9时30分许,“鉴赏专家现场鉴宝”刚开始,就有十几位持宝人到达现场。吉林大学教授赵女士摆到桌上几块从松花江岸捡来的“奇石”,请专家鉴定石种和品质。专家鉴定组成员邢瑞忠借助灯光和放大镜看后,指出:一块是墨玉,另一块是黄蜡玉,还有一块是蛋白石。墨玉:摩氏硬度6.5度,色黑如墨,质地细腻;黄蜡玉:摩氏硬度6.5度至7度,质润如蜡;蛋白石(又名欧泊):摩氏硬度6度,它因像鸡蛋青而得名。当然,澳大利亚的蛋白石是具有变彩特征的珍品,已列入宝石之林。邢瑞忠非常兴奋地说:在吉林省松花江流域首次发现墨玉、黄蜡玉和蛋白石,这里的构造成份有待探讨。
6月13日上午,鉴宝现场来了一位自称是从河北石家庄来的中年男士,名李振强,任河北超新绝缘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请专家鉴定的石头重十余公斤,很特别:黑地中分布一些成对称形状的白色石成份。他说,河北许多专家说像化石,但不确定。6月10日,他在“中国化石网”看到:6月9日至6月13日,长春举办奇石古玩艺术品展销会,有专家现场鉴宝,便于12日晚带石头坐飞机来到长春,13日一早就匆忙赶到现场鉴宝。邢瑞忠看后肯定地说:这不是化石,是奇石。为什么说不是化石呢?邢瑞忠解释:化石是沉积岩,有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此石内没有植物和动物特点。此石结构体现的是石英石和方解石共在一起的特征,是火成岩的一种。初听这一结论,持宝人李先生有些失望,他以为化石比奇石贵重。邢瑞忠告诉他,这奇石只有一块,非常有价值!李先生转为高兴。
收藏者学到鉴赏知识
对收藏者而言,能有鉴赏专家、鉴藏家免费鉴定自己的藏品,校正收藏标准,机会难得。长春收藏者贾先生就非常珍视这次机会。贾先生自2009年10月开始师从一位藏家收藏玉器,藏品已达50余件。得知本届展会有专家现场鉴宝,第一天便带去3件玉器请专家鉴定。专家鉴定组成员孙树林对他的玉器细细观察,指出他的藏品虽说不是上等玉料,但都是真玉。这让贾先生很兴奋。此后,他就每天都带着藏品到现场,最后一次竟然带去18件玉器。经孙树林指点,贾先生长了不少见识。长春陈先生爱好玉石收藏多年,在他的眼里每一块玉石都充满了灵性。五届长春奇石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易会他和夫人都逢展必到,购买看好的玉石雕刻。陈先生从《长春日报》上得知,这次展销会设立了专家鉴定区,于是在6月11日便从家里选了十几块手把玉件和小型玉石,同夫人一起来到展会,请专家鉴定。专家鉴定组成员孙树林对他带来的玉件和玉石一一鉴定,除了告诉陈先生这些玉件和玉石都是些什么品种,产于何地之外,还肯定地说:这些玉石很不错,很有收藏价值。专家的鉴定,让陈先生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夫人也开心地笑了。他告诉记者,由于多年的收藏和查阅有关资料,他掌握了一些玉石的鉴别和收藏知识,只是心里不大托底。这次带来一少部分藏品,经过专家的鉴定,也验证了自己的收藏水准和眼力,增加了鉴赏知识,增加了收藏信心。有的持宝人请专家鉴定的“玉器”,原料不是天然玉石,是合成的假玉料。孙树林介绍了辨别这些假玉方法。
解开“明代旧物”疑团
现场鉴宝活动临近结束时,一位持宝人匆匆拿来一包藏品,说是从朝鲜淘来的,原持有者认为是明代的书画,请专家鉴定是否为明代旧物?专家鉴定组成员温加小心翼翼展开此“书画”,即见:标题“铜人明堂之大图”,约宽50厘米、长120厘米,棉料纸,毛笔绘制人体经络图,注释着各种穴位、经络的名称及位置,局部有很清楚、很规范的界定书写区域的铅笔线。温加细看后,告诉持宝人鉴定结论:不是明代的东西,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民间中医针灸、导引、按摩的“教材”。温加解释:中国古代郎中多半是精通儒学,甚至是文人、医生双重身份,因此都有自己的堂号,原持有者应是受“明堂”二字误导,以为“明堂”就是明代。从这件东西的装裱、绘图、书写水平看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中医书写和绘画的,不知是什么原因流入朝鲜。不看材料、不看书写风格,只需看铅笔绘制的框线,即可断定该物品不会早于清光绪年间——那时,中国才开始使用铅笔。持宝人问:民国距现在多少年?温加回答:民国初至现在八九十年。持宝人听后显得很激动,索要温加名片,然后拿出相机合影。他说:“温加老师太厉害了!”前些天,他在首尔请韩国首席古书画鉴定专家金荣福博士对“铜人明堂之大图”进行了鉴定,结果是:该“铜人明堂之大图”有80年的时间,不是明代的书画。温加老师的鉴定与金荣福博士鉴定的结果是一样的!
记者问明持宝人姓名、身份:金先生,韩国某会社代表、长春某公司代表。
“爷爷留下的”遇到尴尬
在鉴宝现场,常常听到持宝人先说:“我这东西是家传的,有很多年了。”可是,所谓“家传的”藏品经专家鉴定是新制品。 6月9日上午,有一位老者将一件银色大盆摆到鉴定桌上。老者告诉专家鉴定组成员王成武:“这是我爷爷留下的。”以示此银色大盆是老物。王成武鉴定:这盆是新制的。如果是清代真品,有铸龙,一般百姓家不会有,应铸得非常精,而此盆龙鳞模糊。老者不再做声,显得有点尴尬。 6月9日上午,有一位收藏者拿一枚铜饰件请专家鉴定组成员窦双彬鉴定,介绍说:这是他于1964年从土里挖出来的。窦双彬看后说:这是一件新制品,不是老的。它表面很亮,而穿孔没有磨损的痕迹。如果是老东西,穿孔会有磨损痕迹的。持宝者无言以对。王成武和窦双彬都介绍:在以往鉴宝活动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些持宝人将新品说是老辈留下的东西,是有意误导鉴定专家,如果专家眼力不高,听信了他们讲的故事,给出一个错误结论,他们会欺骗购买者。其实,负责任的鉴赏专家是不会听故事的。他们鉴赏的原则是:让藏品自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