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主编:宋大为
宫廷如意

    国宝中国     2009-10-10 09:14:26

 如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物,被人视为祥瑞祈福的器物。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去欣赏那里珍藏的宫廷如意。

 2003年7月30日到2004年1月3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清代宫廷珍藏如意展》,展出了 200多件各式各样精巧华丽的如意,有金如意、玉如意、翡翠如意、玛瑙如意、象牙如意等等,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将近三千件如意,这些如意几乎全部都是清朝时期的。当然,当年皇宫收藏的如意远远不止这些,皇宫的宝座旁,寝宫的案头桌几上,皇后嫔妃的手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皇宫里到处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如意。如意成为宫廷中重要的摆设品和皇帝后妃们把玩的珍奇。

《乾隆雪景行乐图》描绘的是乾隆一家人在花园赏雪的情景。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上,正兴致勃勃地看着皇子们玩耍,他手里就握着一把精美的如意,寓意全家幸福如意。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描画的是清廷后宫妃子生活的画卷。庭院里,繁花似锦,争相斗艳,一位嫔妃手拿竹雕灵芝如意正在赏花,打发寂寞无聊的后宫生活。与她朝夕相伴的也许只有这柄心爱的如意。

 你可能想像不到,如此珍贵的如意竟然和人们生活中用的爪杖是“孪生姐妹”。爪杖是挠痒的用具,老百姓都亲切地叫它“痒痒挠”或“不求人”,人们借助它来挠痒痒。

 据记载,中国早在战国时就有如意了,形状就像“痒痒挠”。《裨史类编》对当时的如意做了形象的描述: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脊背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美名如意也由此而来。

 如意从民间传入皇宫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帝王对宫廷使用的器物非常苛求,他们从全国各地调集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按照皇帝的旨意,不惜成本代价,制作各种精美的如意。如意的实用价值逐渐消失,祝福和祥瑞的美好寓意越来越突出,最终如意和爪杖“分道扬镳”,演化成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物。

 相传,早在中国南北朝的时候,如意就成为了帝王和后妃的心爱之物。传说唐朝的同昌公主就有一柄心爱的玉如意,形状像桃,上有七孔,制作得精巧可爱,同昌公主爱不释手,时时相伴左右。到了明清时期,如意更是受到了皇家的喜爱,尤其是清朝,如意的制作达到了顶峰,花色品种层出不穷。那么,清宫如意都有哪些特点呢?

 清宫珍藏的如意种类,从材质上分,有金、银、铜、玉、翡翠、水晶、宝石、珍珠、珊瑚、玛瑙、琥珀等等,品种不下几十钟;式样有,单镶如意、三镶如意、五镶如意、镂空如意、浮雕如意、平雕如意,也有用整块玉石、翡翠、水晶雕刻而成的,真可谓绚丽多彩,数不胜数。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华贵的如意还都要配上精美的穗带,更添了一份韵味和洒脱。宫廷如意的穗带有黄、红、绿、蓝等颜色,腰结处编织着各式各样的中国结,有双喜结、寿字结、双鱼结、花篮结等等,色彩艳丽,锦上添花,把如意装扮得更加华丽。

 如此多种类的如意,绝大多数都是葵瓣、云头、莲花、灵芝造型,其中灵芝造型最常见。为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灵芝是长生不老的仙草,和能够起死回生的神药。传说中的寿星彭祖活了700多岁,依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就是他常年服食灵芝的缘故。中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灵芝的美丽传说,如家喻户晓的戏剧《白蛇传》,就描写了白娘子偷仙草救活丈夫许仙的动人故事,而白娘子偷的仙草就是灵芝。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灵芝就成为长寿祥瑞之神草,把如意做成灵芝状,恰好表达了灵芝所蕴涵的各种美好寓意。

 这柄如意就被塑造成灵芝状,果实硕大,枝干苍劲,分枝处还滋生出幼小的灵芝,栩栩如生,好像刚刚从山上采回来似的。灵芝象征长寿,这柄如意就叫“灵芝如意”。

 翠玉灵芝如意,长47.8厘米,宽10.5厘米,用整块翡翠雕刻而成。工匠因材制作,在如意周身琢满小灵芝和石榴花,既保持了翠玉的天然情趣,又把灵芝长寿、石榴多子的美好寓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样是翠玉灵芝如意,这柄如意就被雕刻成整枝的灵芝状。它长39.3厘米,头部雕刻了大小三个灵芝,手柄雕刻成灵芝的枝干,枝干相互缠绕,缀满了小灵芝,再配上鲜红的丝穗,显得更加富贵华丽。

 葵花瓣也是如意最常见的造型。这柄如意就采用葵花造型,更有趣的是,在葵瓣中间还绝妙地镶嵌了一块精致的小表,美观实用,堪称是一件中西合璧的如意钟表艺术品。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数量最多的还是雕刻有“福”、“禄”、“寿”、“喜”字或者象征“福”、“禄”、“寿”“喜”图案的各种如意。那么,这些图案是如何被寄予吉祥寓意的呢?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里,桃子、佛手、石榴都代表祥瑞,被称为三多,也就是多寿、多福、多子。所以,它们经常出现在如意上。您瞧,在这柄如意的三块翠瓦上,分别雕刻了桃纹、佛手纹和石榴纹,中间书写一个“寿”。而这柄如意周身镶嵌鲜红的桃子,祝福的寓意一目了然。

 有的如意在头上雕刻两个柿子,“柿”与“事”谐音,它就叫“事事如意”。

 这柄如意通身洁白无瑕,头部雕刻了一对可爱的鹌鹑和黄澄澄的谷穗,因为“穗”与“岁”谐音,鹌鹑的“鹌”与平安的“安”谐音,所以它就叫“岁岁平安如意”。

 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大大的“寿”字,因为“蝠”字与“福”字谐音,所以这柄如意就叫“五福捧寿如意”。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上的神仙个个长寿。于是,人们就别出心裁,让神仙下凡给人祝寿,寓意寿上加寿。最常见的神仙是家喻户晓的八仙,人们把八仙使用的葫芦、莲花、渔鼓、箫、宝剑等八件法器称为“暗八仙”。这柄如意就采用暗八仙纹饰、蝙蝠图案,寓意福寿双全。

 如意上不但镶嵌、雕刻图案,还书写优美的诗文 ,“瑞月祥云兆岁美,和风甘雨卜农庆”、“如意予何祝,所期岁美与人和”……一件件精美的如意再配上一首首美妙的诗句,都表达着臣子的美好祝福,更博得帝王的欢心。

 一柄如意不足表达美好的祝福,人们又造出九件一套的如意。这套红木镶翠三镶如意,九柄一套,因为数字“九”与长久的“久”谐音,寓意天长地久,九九长寿。

 如意寓意吉祥,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逢重大节庆日,王公大臣和各地官员都要进献如意。作为吉祥物,每逢新皇即位、皇帝大婚、皇帝后妃生日的时候,如意更成为不可缺少的礼物——

 皇帝登基,大臣要进献“如意”,祝贺新政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乾隆皇帝60岁生日时,大臣们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织的60柄金如意,共用黄金42546克。

 这件三镶铜镀金螺丝如意,头部、中间和趾部分别镶嵌了翠瓦,翠瓦上分别雕刻象驮宝瓶、松枝和龙纹,象征太平有象,长寿吉祥。螺丝如意是1897年清恭亲王送给光绪皇帝的寿礼。

 皇帝家人之间,每逢生日也要相互赠送如意。皇帝生日,家人赠送如意,皇太后生日,皇帝也要按照规定进献如意。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光绪皇帝进献了一套九柄如意,王公大臣们自然也不甘落后,为了讨好慈禧,有人一次就献上九九八十一柄如意。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期间,光各式各样的如意就收到了1000多柄,如意成为数量最多的寿礼。

 有趣的是,清朝皇宫还规定,皇帝选皇后、妃子要以如意为信物。大婚前一天,喜床的四角都要各放一柄如意。花轿里、洞房的案几上、随行宫娥的手里,到处都是寓意美满幸福的如意。

 如意还是皇帝赏赐外国使者和下属的上等礼品。宫廷制作的如意一部分是宫廷需要,还有一部分赏赐臣子和外国使者,用来笼络人心,以示皇恩。得到了皇帝赏赐的如意,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不过,清宫帝后们的如意真的能给他们带来事事如意吗?

 当年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选定了五位皇后候选人,第一位是慈禧最喜爱的侄女,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然后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最后是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也就是后来的瑾妃和珍妃。

 这一天是光绪选皇后和妃子的日子,桌案上摆着一柄如意和两对绣花荷包。按照规矩,皇帝把如意交给谁,谁就是皇后;把荷包送给谁,谁就成为妃子。光绪不喜欢慈禧的侄女隆裕,便走到德馨的女儿面前,正要把如意授给她,只见慈禧太后脸色突变,大喊一声:“皇上”,逼着光绪把如意交给自己的侄女,光绪不敢违抗,只好违心地把如意交给了隆裕。可慈禧太后还不放心,担心皇上选德馨的女儿为妃,冷落了自己的侄女,于是赶快命人把荷包授予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瑾妃和珍妃。

 可让慈禧太后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她为光绪选择的珍妃,日后却成为她的眼中钉。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维新变法,受到皇帝宠幸。慈禧太后怀恨在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在逃离京城前,命人把珍妃推到紫禁城里的一口井里溺死,这口井就被称为“珍妃井”。

 清宫收藏的三千多件宫廷如意,件件精美绝伦,小小的如意蕴涵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凝聚了先人的聪明和智慧,使我们看到了中华福寿文化闪烁的迷人光彩。

 归档:名称:

 翠玉灵芝如意 长47.8厘米 宽10.5厘米

 翠玉灵芝如意 长39.3厘米 宽7.8厘米

 三镶铜镀金累丝如意 长62厘米 宽15.5厘米

声明:收藏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关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