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瓷器闻名世界,以至在西方的语言中,把瓷器和中国竟用一个词来表示,都叫“china”,这是因为十七世纪中国景德镇大量的外销器,使西方人看到了中国精美的瓷器和它们的魅力。这期节目介绍的就是十七世纪景德镇外销瓷中的一件珍品。
2005年12月,中国上海博物馆举行了一个展览会,名为“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在这次展览会上,英国著名的瓷器收藏家迈克尔·巴特勒先生,携带着他珍藏的66件中国十七世纪瓷器精品来到了中国。
这些珍藏了几十年的中国古瓷器,可以说都是巴特勒先生心中的至宝,其中,有一件瓷器,对于他来说,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绿釉竹节形壶。
这件通体涂满了绿釉的瓷壶,高13.4厘米,宽(流口到壶柄)15厘米,足径9厘米,它做工精致、端庄秀雅,极具中国古典风格。作为器皿的外形主体,智慧的中国古代工匠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竹节的形状,整体壶形仿佛两节竹节,手柄、盖钮和流的部位也模仿竹节的形状,圈足的部位被修饰得非常平整。
绿釉竹节形壶是巴特勒先生收藏的第一件中国瓷器,正是由于它,中国古老的瓷器艺术才和巴特勒先生开始结缘。关于它的故事,我们就从1959年开始讲起……
1959年的一天,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里,一场拍卖会正在进行。由于此次拍卖会的规格并不是很高,所以,尽管现场人潮涌动,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参与到竞拍中来。
但在拍卖会的角落,坐着一个仪表堂堂的英国小伙子,他就是迈克尔·巴特勒。巴特勒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小型拍卖会,所以对这里的拍品感到十分新鲜。但让他失望的是,一轮观察下来,所谓的拍品都是些不起眼的古玩,没什么太大的价值。
于是,巴特勒决定退出拍卖现场,去别的地方转转。就在这时,拍卖师开始吆喝起来:“一组6件瓷器,起拍价15英镑,开始竞拍!”随着这声吆喝,巴特勒抬头望去,目光顿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6件瓷器,显然是被胡乱归拢在一起的,虽然里面夹杂着不同国家和时代的作品。但是,其中有一件中国瓷器却显得格外出众,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这件中国瓷器通体都被施以翠绿色釉彩,具有翡翠一般的质感,鲜翠欲滴、晶莹透亮。更为特别的是,它是以竹子为造型,相当精致可爱。
面对这件拍品,巴特勒显然十分动心,他收回了刚要迈出的脚步,当即决定参与竞拍。
别看迈克尔·巴特勒年轻,来头可是不小,他出身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是一位高级外交官。因为出色的外交成绩,曾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爵位。这次之所以会来拍卖会,完全是因为他在伦敦附近买下了一处乡间别墅,当时,别墅的房间内还空着很多架子,巴特勒觉得应该买一些精美的摆设品,装饰一下,谁想,这从此却让他和中国的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对于年轻的巴特勒来说,瓷器完全是一种陌生的东方艺术,他不了解这种火与土交融而成的作品,有什么悠远的历史和深刻含义。在他来看,瓷器纯粹是一种用于欣赏的摆设品,刚好可以摆放在自己的新家里。
所以,当巴特勒看到这件浑身通绿的竹节形壶时,一下子就对它“一见钟情”了。瓷壶当时的拍卖底价是15英镑,有不少人对它跃跃欲试。为了不让瓷壶被别人买走,巴特勒很豪爽地把价格直接抬到了50英镑。
对于1959年的英国人来说,用这些钱去购买几件不能实用的瓷器用品,还是比较昂贵的。所以,巴特勒所出的价格,让拍卖师很快就一锤定音。这样,包括中国竹节形壶在内的六件瓷器就都被巴特勒买了下来。
然而,在这六件瓷器当中,只有绿釉竹节形壶最终被摆上了巴特勒家的藏宝格。那么,为什么这件瓷壶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和价值呢?这恐怕,还要归功于它是十七世纪的中国贸易外销瓷。
陶瓷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到了十七世纪,由于国力衰弱和战乱频繁,中国制瓷业进入了一个低谷,到了公元1607年,明朝万历皇帝关闭了耗费巨大的景德镇官窑。至此,曾经辉煌一时的官窑开始淡出了十七世纪的历史舞台。
此后,一大批官窑匠人纷纷加入民间开办的窑场,以维持生计,并且凭借自身精湛的手艺,使十七世纪的民窑陶瓷技术在之后的100多年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们为欧洲及日本市场烧制了大量的精美瓷器,这些瓷后来被统称为“外销瓷”。而中国也正是在十七世纪,凭借外销瓷,备受世界瞩目,西方人把瓷器与中国连在一起,英文都叫作china。
由于这一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以外销瓷为主,所以欧美的收藏界,对十七世纪的中国外销瓷都格外青睐。近百年来,这方面的收藏家、研究者层出不穷,巴特勒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收藏的这件绿釉竹节形壶,就是十七世纪中国外销瓷中的一件绝世孤品。
英国巴特勒先生虽然拥有大量的藏品,但那时他还没有认识到十七世纪中国瓷器、特别是有关竹节形壶的真正价值。
1981年,香港东方陶瓷协会主办了一个展览会,名为“十七世纪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展”。当巴特勒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珍藏的一些中国十七世纪瓷器,前来参展。应主办方要求,巴特勒从自己珍藏的150件瓷器中,精心挑选了30件参加展览。这些瓷器的烧造时间是从中国明代天启年间到清代康熙中期,跨度在100年左右。
那时的巴特勒还并不能分辨中国各个时期瓷器的不同,只是凭着自己的喜爱来收藏。可以说,中国陶瓷特有的美感已经完全征服了巴特勒,每件瓷器上描绘的美丽山水、古典人物和所讲述的故事,都使巴特勒对它们的喜爱和好奇日益加深。他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购买各式各样的中国瓷器,足迹也遍布全球。
香港瓷器展开幕了,展览会上名家云集,精品荟萃,但是很快,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一组展品面前。这些展品共30件,都是一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孤品、珍品,其中,一件散发着翡翠光芒的正是绿釉竹节形壶,而这一组展品的主人也正是巴特勒先生。
参观者都瞪大了眼睛仔细揣摩和欣赏着这组展品,并不时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看着这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许多人不敢相信这是中国十七世纪的瓷器。
很显然,巴特勒的这组展品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大家在惊叹之余不免产生一丝疑惑,十七世纪的中国景德镇能产生出如此精美的瓷器吗?
展览会期间,巴特勒也在现场,并和许多瓷器专家进行了交流。当他第一次了解十七世纪瓷器在中国的情况,以及看到那么多参观者对自己的展品,投以赞叹或疑惑的目光时,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猛然意识到,多年来和自己朝夕相伴的十七世纪中国瓷器,竟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艺术领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探索。
所以,展览会结束后,巴特勒把自己原有收藏的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中国瓷器全都卖掉,开始专门收集十七世纪的中国瓷器,并且真正开始对这一时期的瓷器发展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而这一研究就是几十年。
时至今日,巴特勒共有近千件中国十七世纪瓷器藏品,数量及精品可以说位居世界前列。这些瓷器都被专门存放在巴特勒先生的一个别墅中。
在这里,有45个专门为存放中国瓷器而造的架子,每个架子上都有大小高低不同的格子,每个格子还专门配备了锁具。已经完全钟情于中国瓷器的巴特勒还不满足,正准备打造一批新的架子,为他的新藏品做好准备。
在巴特勒开始收藏中国瓷器的初期,中国十七世纪瓷器的价值还鲜为人知,因此他常常可以买到一些物美价廉的精品,不过近些年以来,这些瓷器的价格快速攀升,仅在最近的5年里,就猛涨了5倍之多,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和收藏十七世纪的瓷器。那么,作为国宝的绿釉竹节形壶它的价值又是体现在哪里呢?
巴特勒先生收藏的绿釉竹节形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同时代同器形中唯一的一件作品。这使它的价值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为确定这件孤悬海外的瓷器年代,带来了问题,因为没有与其相似的作品相比较,要想确定它烧造的确切时间还很有难度。
不过根据瓷壶的釉色来看,竹节形壶烧造的年代大约是在清朝康熙早期,也就是公元1662年到1675年之间。
因为绿釉作为中国最传统的陶瓷釉色之一,是以铜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基本熔剂,让其在瓷窑的高温中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有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之分,从汉代开始,中国的瓷窑就开始生产带绿色釉彩的陶器,而宋朝的磁州窑、吉州窑均有绿釉瓷器出产。
但是,在明代的孔雀绿色釉烧成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并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颜色明艳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在明代占主导地位的绿釉是孔雀绿,其它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也都是著名的品种。
从绿釉竹节形壶的整体风格上看,这件器皿圆润靓丽,釉色光滑夺目,造型讲究,应该不是明末的绿瓷风格。而清朝初期的顺治年间,瓷器大多严谨质朴,釉色也没有竹节形壶的鲜亮,所以这件瓷中之宝应该是康熙早期作品。而且,康熙早期海内升平,国泰民安,使得景德镇的工匠也可以把巧心妙思放在瓷器的设计上,制作上也精益求精,所以才产生了如竹节形壶这样的外销瓷精品。
中国的瓷器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它伴随着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却始终魅力不减,而作为十七世纪中国外销瓷中的一件孤品,绿釉竹节形壶更是具备了绝无仅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正是由于英国收藏家巴特勒先生的精心收藏,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这件精美的十七世纪的中国瓷器。由于对中国瓷器的热爱,巴物勒还有个心愿,就是要把流传在世界的中国十七世纪的瓷器精品都收集起来,我们祝愿他的愿望能够实现。
归档:名称:绿釉竹节形壶
高:13.4厘米 宽:15厘米 足径:9厘米
年代:清朝康熙早期(1662年—1675年)
现藏于:英国巴特勒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