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明的书画作伪者,通常总是有心理准备,他们长期模仿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探求着接近原作线和形,尽力接近原作者的材料和精神,以及每一处形式和表现细节。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他们必须深入原作品的精神,精熟原作者所有的“动作”。在推销他们克隆的伪作时,也费尽心机。
大约是去年6月份的一个星期日,我和画家李学俊、油画家苏静波、书友施连宝和封喜权等朋友在华联古玩城椽笔堂画廊饮茶,交流书法。
此时一位女士来到椽笔堂,手持一个绸缎画盒和一本画册,问我们买不买画。我问她,是谁画的画?她说:“我不懂画,也不知是谁画的,我爸是辽宁省高法的法官,是别人送给他的,在辽宁古玩城不能卖,才到你们吉林来卖。”我把画盒打开,见画放在一个非常讲究的黄绸袋中,将画拿出,展开一看,落款是知名画家杜滋龄。卖画的女士说,这个作品是画册中的原作,此画印在画册封底上。
当我看到此画的瞬间,我觉得此画有点不对劲,将画册中的此画图片和其他画比较,见颜色较浅,印刷比较模糊,但表现手法非常接近其他作品。
我问多少钱能卖,她说:“两万元”。我心中想,这画是8平方尺,杜滋龄的作品市场价格不能少于8万元,我便疑心重重。我又试探问:“你能把你的电话号码给我吗?我一会支出款好给你打电话”她说可以,并将电话号给了我。随后,我拨打了一下她给我的电话号码,手机上显示这个电话号码所属地区为陕西汉中(我的手机可以显示电话号码所属地区)。我心想,她说她是辽宁的,电话号码怎么是陕西汉中?我进一步试探说:“一万块钱卖给我吧。”她说:“我等钱用,就卖给你吧!”此时,我便断定:这是陷阱!
因为在古玩市场上,越是不接近于市场价格的作品,必是伪作。我又拿起画册,看了看,画册封底出版社为“工出版社”, 将工人出版社的“人”字漏掉了,漏出破绽。
此画的作伪者,在书店买了一本杜滋龄的画册,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印了一个封页,然后将原封面封底撕掉,贴上后制的封页,真可谓是高明的作伪者。
这些年,我总结一下书画鉴别的经验,凡是带有欺骗性的书画艺术品,看似出于某画家之手,但仔细看呆滞,没有灵感。特别是要廉价卖给你,更是陷阱。行骗者三三两两报团忽悠,讲故事,设骗局,意在牟利,一定要警惕。
(作者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金昆集团副总经理、华联古玩城椽笔堂画廊经理、本报收藏专版顾问)
(相关资料:杜滋龄,著名画家,师承中国著名画家叶浅予、李震坚先生,多以边疆少数民族风情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反映西部生活的国画作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