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迎来了两位贵宾。两人走进博物馆办公室,签署了一份协议。紧接着,几箱中国文物被送进了办公室,工作人员依次打开箱子,对这些文物登记。终于,最后一个箱子打开,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里面摆放的是一只中国的青铜鸟尊,可它却不像其它青铜器那样满身绿锈,而是浑身黢黑,而且,还黑的发亮……
这签署协议的是两个美国人,他们一个叫尤金、一个叫阿格尼斯。在当地,他们俩都是小有名气的收藏家。这次,他们把自己收藏的一部分中国文物,捐给了弗利尔博物馆。这其中,就包括那只黑得发亮的鸟尊。据说,两位收藏家之所以把鸟尊捐给博物馆,就是想弄清楚,这中国的青铜器为什么是黑色的?
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博物馆,合称为“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在这里的青铜器展厅中,中国商代青铜尊、提梁卣,西周铜鼎、青铜镈等等,依次摆放在展柜中。这其中,还有很多动物造型的中国青铜器,许多观众都会不禁停了下来,驻足观看这些来自中国的珍宝。
在展柜中的黑色铜鸟尊,是昂首挺立的鸮鸟造型,通高26.5厘米,宽22.8厘米。鸟尊的周身,装饰羽纹、夔纹、鳞纹和云纹。而且,在鸟首背后,还有错金的“子乍弄鸟” 四字铭文。依此怪文为据,专家把它定名为——子乍弄鸟尊。
更为稀奇的是,这只鸟尊是通身漆黑。按理说,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在地底下一埋就是上千年,大多布满绿锈。可您瞧,浑身黢黑的鸟尊还真是有点另类,浑身上下没有半点绿色,而是散发着细腻精致的黑色光韵,一看就知道是人为抹上去的。面对捐赠者的不解,美国专家开始了对“子乍弄鸟尊”的研究,为什么是黑色的呢?
推断一、战火历练 铜鸟成黑金
看着通身黢黑的鸟尊,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它辗转飘零的经历。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昔日平静的北京城顿时火光满天。火烧圆明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悲惨时刻,也成为了众多国宝的受难日。除了被偷盗而走的众多珍宝,还有很多宝物葬身火海。
由此,有美国专家推断,子乍弄鸟尊就是在那时被战火焚烧,后来又被人捡了出来。虽然脱离了火海,但鸟尊上原本的青铜绿锈,也被烧成了乌黑的色泽。
可是,这种说法立刻就被否定了。因为,如果是被烧成黑色,鸟尊应该会有破损的痕迹与斑驳烧痕。可历经了千百年的鸟尊,却是丝毫未损,通身油光锃亮。而且,在鸟尊的头部,“子乍弄鸟”的四字铭文清晰可辨,并不是大火后劫后余生的样子……
看来,关于大火把鸟尊烧黑的推测是不能成立了。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本该身泛绿锈的青铜器,通身黢黑又光洁如新呢?莫非,是有人曾经对这个宝物进行过加工?想到这一点,美国专家立刻想到了中国清朝一位鼎鼎有名的皇帝——乾隆,说是他抹黑了这子乍弄鸟尊!
据1816年的一份清单显示,曾有15000幅字画从北京紫禁城送到察哈尔的宫殿。从收藏的数量来看,爱好古玩收藏的乾隆,收藏品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皇帝。
相传,乾隆对自己的收藏,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他喜欢在书画、珍玩上题字,就连一些玉器瓷器上也都刻着他的题诗。所以,专家做出了又一个推断。
猜想二、乾隆收藏 墨染青铜鸟
司美茵同期声:这个铜器是我们博物馆一个很特别的,这个是传世来的,不是发掘的。所以现在也可以看它的样子那么干净,跟发掘的东西完全不一样,这个说不定是在清代的乾隆时代的,他希望能很干净,很漂亮。
美国专家分析,子乍弄鸟尊如果曾经收入皇宫,就极有可能被乾隆皇帝把玩。有的美国专家还诙谐的说,乾隆可能没办法在鸟尊上题字,就干脆把它染黑了。
可是,您别看这说法看似笑谈,却也有着可取之处。后来,当我们把国外拍摄的镜头,带给国内青铜器专家李先登先生看后,他告诉我们,的确是因为曾经收入清宫,子乍弄鸟尊才满身黑色的!不过,这黑色并不是墨染的,而是,被收藏者清理后打得蜡,这种铜器在文物圈里被称为“熟坑”器。
李先登同期声:收藏至今的青铜器,有着“生坑”和“熟坑”的区别。生坑,就是指铜器长期埋于地下,表面产生了一层层锈蚀,基本保持刚出土的形态。而“熟坑”指的是生坑铜器出土后,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流传,在明清时期的宫廷,将铜器人为清洗,表面烤热打蜡后保存至今的。这一类青铜器,大多为传世品。
而且,李先生还告诉我们,子乍弄鸟尊,应为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鸟尊后颈部的四字错金铭文“子乍弄鸟”,“子”是作器者的名字,“乍”字读作,是制作的意思。而弄字有玩弄、把玩之意。意思是说,这是一个名叫子的人制作的青铜把玩,这也说明,这件青铜鸟尊并非古代礼器,而是一只单纯盛酒、倒酒的酒尊。
鸟尊通身漆黑的谜底揭开了。其实,2003年,在中国山西省也发现了一只鸟尊。而且,根据“子乍弄鸟”的四字铭文,专家分析,收藏在中美两国的鸟尊都是春秋战国时的赵国所做,还极有可能是父子两代君主的御用饮酒器具。
归档:
名称:子乍弄鸟尊
高:26.5厘米
宽:22.8厘米
年代: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