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主编:宋大为
清代翰林于荫霖一件墨宝引出的故事

张新德     主流网-长春日报     2009-10-14 13:44:05

 长春收藏爱好者远翔先生家藏的一幅书法作品,经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单国强先生鉴定为清代吉林籍翰林于荫霖书法真迹。鉴定时间为2006年6月26日。此后,这幅于荫霖书法真迹曾在长春某拍卖会露面,为收藏家称道。

 于荫霖在咸丰九年(1895年)得中进士,同治元年(1862年)授翰林院编修。据《明清史丛书清朝状元》一书介绍,进士书画真迹为家文物。

 这幅于荫霖书法真迹纵124厘米,宽53厘米,行书“孔明在南阳同县庞德公素有重名 司马徽兄事之 娶孔明小姊 夫妻相敬如宾 孔明每至其家则拜于床下”。落款:荫霖。盖“辛未翰林”和“于荫霖书”两枚印章。书法风骨遒劲,气势不凡。书写时间为1871年,即辛未年。单国强先生鉴定后,在右侧绢衬上题:“辛未翰林于荫霖真迹”,并盖印章。

 远翔先生介绍:因为这幅书法作品,引起他对于荫霖及其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榆树文史资料》:于荫霖祖籍山东省潍县。其祖父于龙川带家人徒步闯关东,在吉林孤榆树境内柳条川屯(现榆树市黑林镇太平川村太平川屯)落户。几年后,于龙川日子过好了,就供儿子读书,三子于凌辰有过目成诵、举一反三之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于凌辰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内阁待读学士,礼部右侍郎,通政使司通政使等职,后来人称“老三大人”。他居官以后,即开始在家乡修宅建府。于家人觉得柳条川这个名字不好,将其改为太平川“老三大人” 于凌辰为官刚直不阿,平易近人,探家时和乡亲们不断地接触,了解到人民的要求。回京后,于凌辰奏了一本:原设伯都那厅,城居一隅,于民不便,奏请在孤榆树设一厅,同时本省举额应予放宽。皇帝准奏:在孤榆树设厅,加举人额四名,并划部分土地免收钱粮,作为兴办教育的学田地。从此,这里求学者日增,登科者渐多。后来,于凌辰的长兄于凌奎的几个儿子右霖、观霖、荫霖、衡霖、钟霖均登科成名。这些兄弟中,曾有过同榜进士。他们有的在京城为官,有的任封疆大吏。

 被称“少三大人”的于荫霖,字次棠,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光绪八年(1882年),于荫霖授湖北荆宜施道(正五品)。时秋多雨,汉水溢激。他命所属之城开仓赈济。在浚紫贝渊上游,修筑堤坝,疏支流,泄积潦,治服水患,人民得以丰衣足食。在此间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在他的主议下建立了新荆州书院,设经议、治事两斋,生徒云集,以至于讲舍容纳不下。于荫霖一生担任过广东按察史、云南布政使(从二品)、安徽布政使(从二品)、湖北巡抚(正二品)等职。

 其弟于钟霖光绪二年(1876年)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学士。约二十年后,于钟霖因骄横得罪淳亲王等权贵,招来大祸致于家败落。于钟霖吞金而死,有关人受株连被革职。罢官后,于荫霖假居南阳,光绪三十年(1904年)辞世。

 斯人作古,遗墨尚存——经过多次历史变迁,得以完好保存实属不易。远翔先生介绍,这幅于荫霖书法真迹原是父亲的藏品,“文革”初期,母亲害怕引起祸事,想烧毁它,被他阻止。当时,他虽然不知道这幅作品的真正价值,但觉得书法好,便冒着风险保护珍藏,曾经藏于他大学宿舍床下书箱底部几年,“文革”结束后才敢示人。透过墨迹,遥想久远的岁月,远翔先生颇有感慨。他对于荫霖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并认为于家的历史令人回味和深思。

声明:收藏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关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商务合作